探索宇宙的宇宙知识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5 18:11
- 提问者网友:棒棒糖
- 2021-03-05 07:27
探索宇宙的宇宙知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3-05 08:17
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而其周期运动则称为章动。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在天球上的运动,对恒星的位置有所影响。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一度。牛顿是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绕着黄道面的垂直轴旋转,在空间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
在天球上天极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约为23.5°(黄赤交角)的小圆,即春分点每26,000年旋转一周。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德国天文学家贝塞耳首次算出日月岁差为5,035.05(历元1755.0),今值为5, 029.0966(历元2000.0)。
英国天文学家不拉德雷在1748年分析了1727-1747年的恒星位置的观测资料后,发现了章动。月球轨道面(白道面)位置的变化是引起章动的主要原因。白道的升交点沿黄道向西运动,约18.6年绕行一周,因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同一周期的变化。在天球上表现为天极(真天极)在绕黄极运动的同时,还围绕其平均位置(平天极)作周期18.6年的运动。同样,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也具有周期性变化,并引起相应周期的章动。岁差和章动的共同影响使得真天极绕着黄极在天球上描绘出一条波状曲线。
除了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外,地球还受到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吸引,从而引起黄道面位置的不断变化,这不仅使黄赤交角改变,还使春分点沿赤道产生一个微小的位移(其方向与日月岁差相反),春分点的这种位移称为行星岁差。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沿赤道每年东进约0.13. “丹霞地貌”在国外很少有人熟悉,即使有些专业背景的也往往是只闻其名而不得亲见。因为这种地形构造既独特又稀少,是近代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发现并命名的。这类地貌往往以石峰、石柱、石塔、峰林、方山、城堡等地形表现出来,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一层红色的轻纱,熠熠泛光,犹如“丹霞”而且最初对此地貌进行研究的地方就是广东的丹霞山,于是,地理学家们就给红色砂岩和砾岩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起名为“丹霞地貌”。
这种地貌在北方地区非常少见,而且发育不完整,但河北省承德地区的丹霞地貌却很典型。承德一带的山地,岩石组成非常复杂,包括火山岩、砾岩、砂岩和泥岩等,由于火山岩、砾岩质地坚硬,而砂岩、泥岩质地松软,于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日晒、雨淋、冰冻、风吹的种种风化和侵蚀,使得松软的岩层不断的被剥蚀崩塌,坚硬的岩石愈加显现,亭亭矗立起来,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也构成了承德周围的奇峰异石。
站在高处向四周望去,你会感觉这一带的山峦中,峰锐如刀削、石异如人塑、山形如龙蟒、石状如鸟兽,最为有名的景观有 10余处。从山城出发西行10余里到达滦河之滨有两座双塔山,两山拔地而起,上大下水,高30多米,像两个倒竖的古塔,遥遥相对,巍巍壮观;距离此山以东 3公里处,还有一座山,两端翘起,形似元宝,远远望去双塔对元宝,巧夺天工,情趣盎然。
丹霞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造型地貌,在山城东武烈河东岸有著名的“棒锤山”,逶迤的山脊上,一峰独矗,直刺青天,上宽下窄,体形浑圆类似一把倒插的捣衣棒锤,倚天而立临河傍水,好像专为神女洗衣服设置的;在“棒锤山”东半公里处有一个大石头,形似卧着的大青蛙,抬着头,张着嘴,呱呱欲鸣。棒锤山和哈蟆石,一立一伏,奇妙无比。离城不远的罗汉山,外形惟妙惟肖,此外还有僧帽山、天桥山、朝阳洞、月牙山、鸡冠山等等,都以其形状命名。 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一度。牛顿是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绕着黄道面的垂直轴旋转,在空间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
在天球上天极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约为23.5°(黄赤交角)的小圆,即春分点每26,000年旋转一周。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德国天文学家贝塞耳首次算出日月岁差为5,035.05(历元1755.0),今值为5, 029.0966(历元2000.0)。
英国天文学家不拉德雷在1748年分析了1727-1747年的恒星位置的观测资料后,发现了章动。月球轨道面(白道面)位置的变化是引起章动的主要原因。白道的升交点沿黄道向西运动,约18.6年绕行一周,因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同一周期的变化。在天球上表现为天极(真天极)在绕黄极运动的同时,还围绕其平均位置(平天极)作周期18.6年的运动。同样,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也具有周期性变化,并引起相应周期的章动。岁差和章动的共同影响使得真天极绕着黄极在天球上描绘出一条波状曲线。
除了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外,地球还受到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吸引,从而引起黄道面位置的不断变化,这不仅使黄赤交角改变,还使春分点沿赤道产生一个微小的位移(其方向与日月岁差相反),春分点的这种位移称为行星岁差。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沿赤道每年东进约0.13. “丹霞地貌”在国外很少有人熟悉,即使有些专业背景的也往往是只闻其名而不得亲见。因为这种地形构造既独特又稀少,是近代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发现并命名的。这类地貌往往以石峰、石柱、石塔、峰林、方山、城堡等地形表现出来,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一层红色的轻纱,熠熠泛光,犹如“丹霞”而且最初对此地貌进行研究的地方就是广东的丹霞山,于是,地理学家们就给红色砂岩和砾岩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起名为“丹霞地貌”。
这种地貌在北方地区非常少见,而且发育不完整,但河北省承德地区的丹霞地貌却很典型。承德一带的山地,岩石组成非常复杂,包括火山岩、砾岩、砂岩和泥岩等,由于火山岩、砾岩质地坚硬,而砂岩、泥岩质地松软,于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日晒、雨淋、冰冻、风吹的种种风化和侵蚀,使得松软的岩层不断的被剥蚀崩塌,坚硬的岩石愈加显现,亭亭矗立起来,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也构成了承德周围的奇峰异石。
站在高处向四周望去,你会感觉这一带的山峦中,峰锐如刀削、石异如人塑、山形如龙蟒、石状如鸟兽,最为有名的景观有 10余处。从山城出发西行10余里到达滦河之滨有两座双塔山,两山拔地而起,上大下水,高30多米,像两个倒竖的古塔,遥遥相对,巍巍壮观;距离此山以东 3公里处,还有一座山,两端翘起,形似元宝,远远望去双塔对元宝,巧夺天工,情趣盎然。
丹霞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造型地貌,在山城东武烈河东岸有著名的“棒锤山”,逶迤的山脊上,一峰独矗,直刺青天,上宽下窄,体形浑圆类似一把倒插的捣衣棒锤,倚天而立临河傍水,好像专为神女洗衣服设置的;在“棒锤山”东半公里处有一个大石头,形似卧着的大青蛙,抬着头,张着嘴,呱呱欲鸣。棒锤山和哈蟆石,一立一伏,奇妙无比。离城不远的罗汉山,外形惟妙惟肖,此外还有僧帽山、天桥山、朝阳洞、月牙山、鸡冠山等等,都以其形状命名。 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