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怜香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1 02:13
  • 提问者网友:低吟詩仙的傷
  • 2021-01-30 02:36
怜香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白昼之月
  • 2021-01-30 02:56
原诗为:“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唐代诗人罗隐以此诗来描述当时忘情于香道文化的雅士。
其寓意是说,香的来源不易,多是奇珍异宝和水沉等优良的木材所化成,在香炉里面又化作了袅袅青烟而为富丽堂皇的楼宇增添了怡然春色。可怜这香料本身好端端地身躯,为了成就那馨香之气而焚烧了自己,不顾性命。

诗人罗隐的视角不是在欣赏香道,而是一片慈悲之心,为香料舍生忘死而悲切,痛斥其贪!这个贪岂是香料的本意?实则是对社会生活方式的贪而呐喊。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1-30 03:50
好句!兄台高材!
  • 2楼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1-30 03:18
“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唐代诗人罗隐如此描述当时忘情于香道文化的雅士。在古时中国,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同为贵族精神生活追求的极致,这种结合了财富和学养的文化生活方式,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心境的平衡。然而,古香道的传统已经断去了200年,现代人罕有知晓。  今时今日,居于上海的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刘良佑却沉浸其中,研究香道文化20多年,在家里筑一香室,仿古法造出香具,设香席会客品香,要把中国传统的香道文化传承下去。传承香道第一人  早在今年2月,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上,顾绣、江南丝竹、沪剧、黄道婆手工棉纺技术等都是热门,中国香道却无人识得。刘良佑就不无担忧地说,近年来日本香道代表团曾两次走访江浙,本是来寻香道的发源,却发现已经失传,“他们得意极了,这边的同道之人几乎没有。”  唐朝时熏香盛行,进入宋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香道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制定了最初的香席仪式——伴着茶道而进行的香事。南宋初期,日本贵族使节从浙江天目山带走了福建建窑烧制的茶盏和完整的茶道典仪,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当日本贵族把这股“唐风雅事”逐渐熏化形成自己的香道时,熏香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却在宋代以后的一千年里日渐式微,这炉香传至清末,终于在战乱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火尽灰冷了。  刘良佑早年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里从事研究工作,他在乾隆帝的“多宝阁”里发现了一些造型奇趣的小炉,有金银打造,也有珐琅的材质,成套堆砌,却不知是何物。待他翻阅《四库全书》等史料,才查出这是古代的品香工具。当时考古材料的香工具大量出土,从西周到近代,中国文化中用香的证据一直不断,出于好奇和倾慕之情,刘良佑也因此一步一步投入了香文化的研究。  “品香之香,不是现代人所说的香水、香精或者香草香叶什么的,而是一些很名贵的香品;香席也有各种用具和规矩,这是一场要耗时、耗财,也讲究文化积淀和品位的活动。”为此,刘良佑斥巨资搜罗香品,又按照古书所示亲自设计烧制品香工具,还特意赴日本研究香道缛节。二十几年下来,他编撰了三部香道研究书籍,在台湾省设立了品香社团,成为当代中国研究香道第一人。在受邀至上海博物馆作研究期间,刘良佑邀请了许多文博界的朋友共赴香席,中国传统香事的文化意境让文博界的专家们皆感震撼。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员张东亦是刘良佑香席的座上宾,他回忆自己初次品香的经历时说:“在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仿佛嗅觉被完全打开,这种宁静愉悦的感觉非常难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