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
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
虚堂奉祠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原不死。
山川寂寞客子迷,草木摇落壮士悲。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然令人思。
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
亦知此老恨未平,万窍争号泄悲怒。
急求陆游《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的解析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1 14:30
- 提问者网友:骑士
- 2021-02-20 22:40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大漠
- 2021-02-20 23:10
阆中城内名楼甚多,有“阆苑十二楼”之称,在繁星般的飞阁危亭的映衬下,“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环抱古城,隔江相望的锦屏山、白塔山,又为之竖起一面面苍翠的屏风,阆中城的确如丹青。陆游观山览水,追思杜甫游历阆中时的那个战乱年代,同当时山河破碎的南宋王朝,很有几分相似之处。杜甫一身穷困不得志,而陆游也是空怀一腔爱国豪情。叹少陵想自己,他在锦屏山游历了一整天,直到天晚下起大雨,才冒雨归去:“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游锦屏山谒杜甫祠堂》)。”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的古城阆中,令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其山水之间,用诗词寄寓人生情怀,这其中,就有南宋著名诗人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陆游尚在襁褓中,金兵南下。他20岁时,便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一贯主张坚决抗金,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孝宗即位,赐他进士出身。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入蜀,任夔州通判。时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力图抗金恢复中原,调陆游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春初,陆游便由夔州去兴元府(今汉中)就职。途经万州、梁山、邻山、广安、岳池、果州,二月至阆中。同年秋,他又因事经利州、益昌、苍溪至阆中。十月,陆游在返回兴元府的途中,获知朝廷和议成,撤销了兴元府,于是他转赴成都府任安抚使司参议。陆游两次到阆中,都是路过,未能长住,但他仍考察了城南彭道将池(南池),游览了锦屏山等名胜古迹。秀丽的阆山阆水,引发陆游的诗兴,写下10首诗篇。
唐代“诗圣”杜甫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至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两次来到阆中,留下诗作60多首,阆中人在与城隔江相望的锦屏山建杜甫祠堂以示纪念。陆游到阆中首先是到锦屏山拜谒杜甫,陆游在诗中称赞杜甫:“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原不死。”
他赞赏杜甫的诗篇,更敬佩杜甫的为人:“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站在锦屏山上远眺阆中,陆游惊叹“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廊如丹青。 ”
阆中城内名楼甚多,有“阆苑十二楼”之称,在繁星般的飞阁危亭的映衬下,“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环抱古城,隔江相望的锦屏山、白塔山,又为之竖起一面面苍翠的屏风,阆中城的确如丹青。陆游观山览水,追思杜甫游历阆中时的那个战乱年代,同当时山河破碎的南宋王朝,很有几分相似之处。杜甫一身穷困不得志,而陆游也是空怀一腔爱国豪情。叹少陵想自己,他在锦屏山游历了一整天,直到天晚下起大雨,才冒雨归去:“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游锦屏山谒杜甫祠堂》)。”
陆游一生不忘恢复之志。但是,他始终未能得到重用,壮志难酬,在四川的几年里,他饱览巴蜀山水,处处都有倾心吟唱的佳篇,并将这些作品收编成集,名曰《剑南诗稿》。阆中的风土人情对他来说是那样的亲切,以致可以慰藉他事业不成的凄凉心情。陆游第二次来阆中,热情的阆中人用地道的本土美酒款待这位志士,他赞美道:“挽住征衣为濯尘,阆中斋酿绝芳醇,莺花旧识非生客,山水曾游是故人(《阆中作二首》)。”这种喜悦的心情,同王维《滑城曲》里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当时阆中城附近的山岭上有一片梅林,他邀人专程去赏梅:“平生剩有寻梅债,作意城南看小春(《阆中作二首》)。”十月天气,和暖如春,故曰“小春”,这时有岭梅先开。他在《寄邓公寿》这首诗里也说:“闻道南池梅最早,要君携手试同行。”
当他看到阆中“自汉迄唐,堰大斗小斗之水灌田,里人赖之”的彭池大泽已废毁成平陆时,发出感叹:“数茎白发愁无那,万顷苍池事已空(《南池》)。”杜甫游历阆中时,曾在《南池》一诗中赞道:“安知有苍池,万顷浸坤轴。”但在陆游眼前的南池,哪里还有当年的景象呢?什么都没有了。他进一步叹息:“陂复岂维民食足,渠成终助霸图雄。眼前碌碌谁知此,漫走丛祠乞岁丰(《南池》。)”历史上,汉成帝时毁坏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鸿郤陂,百姓遭灾,后汝南太守修复,百姓又丰衣足食;战国时,秦修郑国渠,使关中无凶年,由是得以富强,并诸侯。可惜眼前这些庸碌的官吏,只知道跑到庙里去烧香磕头,徒劳地向鬼神乞求丰年。
为了纪念陆游,阆中人在锦屏山上凿壁修建了陆游祠。现在,锦屏山已经建设成美丽的公园,早已“付与游人自在看(陆游《夺锦亭》)”。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的古城阆中,令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其山水之间,用诗词寄寓人生情怀,这其中,就有南宋著名诗人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陆游尚在襁褓中,金兵南下。他20岁时,便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一贯主张坚决抗金,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孝宗即位,赐他进士出身。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入蜀,任夔州通判。时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力图抗金恢复中原,调陆游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春初,陆游便由夔州去兴元府(今汉中)就职。途经万州、梁山、邻山、广安、岳池、果州,二月至阆中。同年秋,他又因事经利州、益昌、苍溪至阆中。十月,陆游在返回兴元府的途中,获知朝廷和议成,撤销了兴元府,于是他转赴成都府任安抚使司参议。陆游两次到阆中,都是路过,未能长住,但他仍考察了城南彭道将池(南池),游览了锦屏山等名胜古迹。秀丽的阆山阆水,引发陆游的诗兴,写下10首诗篇。
唐代“诗圣”杜甫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至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两次来到阆中,留下诗作60多首,阆中人在与城隔江相望的锦屏山建杜甫祠堂以示纪念。陆游到阆中首先是到锦屏山拜谒杜甫,陆游在诗中称赞杜甫:“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原不死。”
他赞赏杜甫的诗篇,更敬佩杜甫的为人:“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站在锦屏山上远眺阆中,陆游惊叹“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廊如丹青。 ”
阆中城内名楼甚多,有“阆苑十二楼”之称,在繁星般的飞阁危亭的映衬下,“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环抱古城,隔江相望的锦屏山、白塔山,又为之竖起一面面苍翠的屏风,阆中城的确如丹青。陆游观山览水,追思杜甫游历阆中时的那个战乱年代,同当时山河破碎的南宋王朝,很有几分相似之处。杜甫一身穷困不得志,而陆游也是空怀一腔爱国豪情。叹少陵想自己,他在锦屏山游历了一整天,直到天晚下起大雨,才冒雨归去:“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游锦屏山谒杜甫祠堂》)。”
陆游一生不忘恢复之志。但是,他始终未能得到重用,壮志难酬,在四川的几年里,他饱览巴蜀山水,处处都有倾心吟唱的佳篇,并将这些作品收编成集,名曰《剑南诗稿》。阆中的风土人情对他来说是那样的亲切,以致可以慰藉他事业不成的凄凉心情。陆游第二次来阆中,热情的阆中人用地道的本土美酒款待这位志士,他赞美道:“挽住征衣为濯尘,阆中斋酿绝芳醇,莺花旧识非生客,山水曾游是故人(《阆中作二首》)。”这种喜悦的心情,同王维《滑城曲》里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当时阆中城附近的山岭上有一片梅林,他邀人专程去赏梅:“平生剩有寻梅债,作意城南看小春(《阆中作二首》)。”十月天气,和暖如春,故曰“小春”,这时有岭梅先开。他在《寄邓公寿》这首诗里也说:“闻道南池梅最早,要君携手试同行。”
当他看到阆中“自汉迄唐,堰大斗小斗之水灌田,里人赖之”的彭池大泽已废毁成平陆时,发出感叹:“数茎白发愁无那,万顷苍池事已空(《南池》)。”杜甫游历阆中时,曾在《南池》一诗中赞道:“安知有苍池,万顷浸坤轴。”但在陆游眼前的南池,哪里还有当年的景象呢?什么都没有了。他进一步叹息:“陂复岂维民食足,渠成终助霸图雄。眼前碌碌谁知此,漫走丛祠乞岁丰(《南池》。)”历史上,汉成帝时毁坏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鸿郤陂,百姓遭灾,后汝南太守修复,百姓又丰衣足食;战国时,秦修郑国渠,使关中无凶年,由是得以富强,并诸侯。可惜眼前这些庸碌的官吏,只知道跑到庙里去烧香磕头,徒劳地向鬼神乞求丰年。
为了纪念陆游,阆中人在锦屏山上凿壁修建了陆游祠。现在,锦屏山已经建设成美丽的公园,早已“付与游人自在看(陆游《夺锦亭》)”。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掌灯师
- 2021-02-20 23:40
你好!
????????、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