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修身明志名言200字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7 00:17
  • 提问者网友:听门外雪花风
  • 2021-03-26 10:07
修身明志名言200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秋
  • 2021-03-26 11:37
修身以明德,崇德以明志——从《大学》之道谈德育之本质及其他[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是一种智育、德育和美育,是一种“以文教化”,其首要任务是教人如何“修身”,其终结目标是“明德”,以达到“至善”。这是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人文教育思想。然而,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金钱饥渴的世界里,这一优秀的教育思想传统却被挤出了教育的边缘,在荒诞的现实里“失语”了。文章试图通过对《大学》之道(说到底是教育之道)的解读,重新阐释“德育(一种审美教育)”的本质,以期在教育目的过于功利化的职业教育中重新建构一种大道德观和大教育观。[关键词] 《大学》;《大学》之道;德育;职业教育 一、所谓教育 从某种目的或意义上说,德育就是素质教育、人文美育,即教育学生明白人之所以为人之本质所在。德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教育人(学生)如何修其身。甚或从追根溯源的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人从善。《说文解字》释“教育”一词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孟子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又云:“尊贤育下,以彰有德。”(《孟子告子下》)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某种手段,把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某种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什么是“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指的就是人之内心的善。可见,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人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人从善,即是使人成为其“人”。教育家严元章先生认为中国教育 教是“教学”;教是“教人学”;教是教人“学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才”。“教师”是教人的人,是教人学的人,是教人学做人的人,以至是教人成人又成才的人。……至于后世失察,误以“教学”为“教授”,误以“教人”为“教书”,将错就错,错到如今——“教师”原该是“教学先生”、“教人先生”,便被说成是“教书先生”,甚至是“教书匠”。[1] 中国文化本是一种“以文教化”的意思,即以一定的道德伦常与诗书礼乐教化人民,而实施这种教化的主要场所就是学校。诚然,学生首先要学的也是这种人文美育。《说文解字》释“学”为“觉悟,从教”,即以学校来启示觉悟之意。《白虎通义》也云:“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也就是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觉悟,启导学生的道德悟性,当然,其中也包括对的美的感受力。 然而,众所周知,今天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而走向单一的技能接受的路子,其根本目的不过是在于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知识而没文化的技能“人才”。诚然,正如迎合职业教育之所好,这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育模式,因为其可以让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马上看到教育的胜利成果——技能人才。正因为如此,作为素质教育的德育便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被隐蔽甚至剔除了。毫无疑问,没有任何时期的德育教育能比今天更处于如此边缘和尴尬的境地。 诚然,今天的职业教育有其时代特征与本质属性,那就是以传授知识(技艺接受)为主,这是一个大方向。但是,它是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方向或者说成功的模式?还有待检验。如果技能接受成为职业教育的唯一,那么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就毫无二致了。事实上,职业教育之所以是“教育”而不是培训,正在于其是否有“基础属性”的区别。过分强调技能接受而把职业教育的基础属性挤向边缘是极度不明智的。殊不知,人文素质(说到底就是教育的基础属性)的有效培养有助于提高技能接受的能力,甚至说其对一个被培养者是否成人、成才起到标尺之作用。归根结底,任何形式(类别)的教育都不能离开“教育”的基础属性。换句话说,没有“基础”的教育将会造成头重脚轻的后果,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基础属性就是它的人文教育,即德育,这是使教育立于不败之地的尚方宝剑。因此,在职业教育进程中,要想让人文素养与技能接受并行不悖,相互促进,须在紧抓技能接受的同时,把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指标任务来重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