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2 14:20
- 提问者网友:niaiwoma
- 2021-03-02 03:57
如何给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3-02 04:08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科学教育活动 我认为教师及时终止预设的教学计划的做法值得肯定。这一教学事件引发的“教师应该如何设计、组织这类探究活动”的问题值得讨论。 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我认为案例中教师所说的“这类”探究活动可能是指通过解剖或损伤(如剪截肢体等)动物活体(即活着的或有生命迹象的动物)进行实验的探究性活动,即动物活体实验。教师能否正确地设计与组织这类活动,取决于能否正确认识与把握面对儿童的动物活体实验。 不可否认,动物活体实验是科学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进步,它是人类探究与发现动物世界奥秘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与动物活体实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各地的科学研究机构特别是生物科学研究机构依然...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3-02 05:38
孩子从出生以后,他或她就被期望拥有特定的行为模式:男孩是吵吵闹闹,不守规矩,喜欢捣乱的小淘气,他们穿素色衣服,打扮应该像个男子汉;女孩温柔可爱,顺从听话,她们可穿五彩缤纷的衣服,打扮应该像小公主。他们的社会角色及其身份早已为他们自身永恒的特征性别所决定好了。男孩子头脑冷静,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思考问题,时常动脑筋,勇于创新,擅长推理,有领导能力,适合搞科研,当科学家,当管理者;而女孩情感丰富,多愁善感,逻辑思维能力差,不爱动脑筋,但做事细心谨慎,因此适合服务性行业,适合留在家里,应当做家务。
一直以来,我们都抱着性别适合、定型的性别角色这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将其渗入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在这种教育下,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他们初步的性别意识,这对他们以后性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社会角色的理解等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让人担忧的是,当前幼儿园从课本教材、童话故事、幼儿读物、游戏材料等等方面无不渗透着刻板化、固定化的传统性别文化。同时,我们的保教人员也在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隐性地向幼儿传递着她们守旧的传统性别观念。这对现代社会下的幼儿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在当前现实情况下,幼儿园怎样进行合理的适宜的性别教育呢?
一、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给幼儿提供宽容的发展空间。
男性和女性都不再被划定在各自狭窄的发展空间中。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保教人员更应该从幼儿心理差异出发鼓励男孩子细心,动静结合;鼓励女孩子勇敢坚强,多做探索。鼓励孩子们都能尽量多的做不同的尝试,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这样,男性和女性均能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让个体的思想之花自由绽放。
二、慎选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
教材从来都被社会看作为权威的正面的文化资源,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当然,不仅是教材,还有其他性别文化来源,如父母教导,学校教育,大众媒体,同龄群体等都影响着儿童对性别的认知。①但在幼儿园,相对幼儿来说,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幼儿翻阅的读物,应该是幼儿在幼儿园性别认知的最主要来源。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教授主持的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课题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园现行的教材中,表现出来的男性和女性的优缺点,已经被渗入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如男性优点多表现为聪明能干,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独立性强等;女性多表现为勤劳,温顺,心地善良,听话等;男性缺点多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调皮,霸道,贪玩,马虎,吵闹,玩危险游戏等,女性缺点多表现为贪心,凶狠,爱哭,软弱,需要保护等,性别沟壑开始出现。在幼儿读物中,他或她阅读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男孩和女孩主人公都需要面对一些考验,克服一些困难。但对女孩常常是家务劳动的考验,对男孩则是要闯世界,要拯救别人。童话中与孩子相伴的永远是母亲(如《小蝌蚪找妈妈》、《小红帽》、《小兔子乖乖》等),需要被勇敢执着的男性拯救的永远是柔弱的女孩(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②在对男孩、女孩的特征、能力、责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我们在选教材,幼儿读物时,就更应该小心谨慎,通过教师的师释文化的教育过程来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孩和女孩的精神束缚,建立平衡的多元的男女性别形象。尽量使教材和幼儿读物反映出来的性别特别是女性的职业要多样化,而非某一性别职业单一化和固定化,比如母亲也有当警察的,当科学家的;反映出来的角色的精神品质丰富化,比如父亲也常做家务,细心的照顾幼儿,母亲也经常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遇事镇定等等。
三、精心设计幼儿游戏,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
幼儿游戏的设计在教师的不经意中,其实已经隐含了我们幼儿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对幼儿的性别认识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每一个幼儿园都在玩的娃娃家里,幼儿开始模仿传统的性别角色。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是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的,如果妈妈不做家务,跑出去玩,就会被认为失职。而爸爸是要出去工作的,回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等观念沁入幼儿的心里了。而笔者在思考,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此游戏时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性别敏感意识,根据现实情况稍稍做一些改动呢?比如,爸爸妈妈都可以出去上班,孩子可请保姆带,也可请爷爷奶奶帮忙照看。爸爸有空时也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妈妈也可以出去办事。再或者,当幼儿玩娃娃家比较熟后,教师可否根据观察,建议男女幼儿互换角色,女孩尝试一下爸爸角色,男孩尝试一下妈妈角色呢?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扩大狭隘的性别认识。
另外,我们要特别注意游戏中游戏材料的投放。就如文章开始提及的关于餐馆的区角游戏,若服务员的标志不是这么性别化,不是做成戴在头上的鲜艳的花头巾,而是做成比较中性的挂在胸前的标志牌或其他什么的,发生在这个游戏中的情景会减少。至少,它不会给幼儿游戏带来性别意识上的潜意识的影响和强化。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