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三国时的甄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答案:6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6 10:26
  • 提问者网友:骑士
  • 2021-03-26 00:46
三国时的甄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03-26 01:45
不是洛神赋里的洛神,跟曹植没有发生关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3-26 03:33
应该发生了 古人的性意识 我们后人还是无法理解 哈哈哈
  • 2楼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03-26 02:46
甄姬(公元182——221年),魏文帝曹丕皇后。父甄逸,远祖甄邯曾任西汉宰辅。甄洛不仅是传誉千古的一代皇后,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她懿德贤淑,仪态万方,是甄氏家族史上一位绝世女圣贤。据说曹植《洛神赋(感甄赋)》中女主人公洛神就是指的甄姬。
  • 3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3-26 02:12
没有发生,曹植喜欢甄姬。做了《感甄赋》。但是因为当时的封建礼节,兄弟之妻不可戏。最终改名为《洛神赋》。洛神即是河神,与甄姬本没有关系。曹植是一个很懂大义之人,所以没有与甄姬发生关系。
  • 4楼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3-26 01:51
甄宓(Zhēn Fú),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的后人,父亲官至上蔡令。三岁时失去父亲,九岁能文识礼,看懂过去的成败得失。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她为妻。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封她为文昭皇后。汉亡之后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宠郭后、阴贵人,甄宓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内使赐死她,葬于邺。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史称:魏文昭甄皇后
传奇少女—— 后(甄姬)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每次睡觉,家里都会看见好像有人把一件玉衣披在她身上),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甄姬)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这岂是女子看的东西么?)”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好学文书),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要做女贤者) 关怀饥民—— 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大致是说天下饥荒,百姓买珠宝以换取粮食,甄姬家里有不少粮食,就用它换来了很多珠宝)。后年十馀岁,(甄姬)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建议母亲把粮食免费分给邻里)。”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生性善良—— 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大致是说死了哥哥之后,哥哥的妻子依然照顾亲子,日夜操劳。)。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甄姬的母亲生性严苛),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建议母亲对嫂嫂好一点)。”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邂逅曹丕—— (袁)熙出在幽州,后(甄姬)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曹丕)入(袁)绍舍(房间),见绍妻及后,后怖(甄姬害怕),以头伏姑膝上(把头埋在婆婆的膝盖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 后宫佳人—— 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深得曹丕宠爱),后宫有宠者劝勉之(甄姬对于后宫得宠的人劝勉她努力上进——也就是说不嫉妒),其无宠者慰诲之(对失宠的安慰开导),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原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建议曹丕为了子孙昌盛多娶妻妾。。。)。”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曹丕要驱赶任氏),后请於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原重留意!(以上都是劝告曹丕的话)”帝不听,遂出之。 当世孝妇—— 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懽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馀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嗟叹曰:“此真孝妇也。” 贤明识礼—— 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红颜薄命—— 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因为失宠有怨言,被曹丕赐死) 曹植的《感甄说》—— 曹植的<洛神赋>是宋玉<神女赋>之后最杰出的代表作,她的艺术魅力感动了历代不计其数的读者.正因如此,对於〈洛神赋〉的解释或研究有如过江之鲫,这些纷纭的论述中,可略分为四种说法: 其一就是“感甄说”:洛神即甄后,曹植本钟情甄后,无奈曹操将甄后嫁与曹丕,其后甄后为郭后谗死,〈洛神赋〉便是曹植於黄初年间朝见天子,返回藩国,经过洛水时,想念甄后,遂借神女的传说而作此赋。 由於「感甄说」在民间的广为流传,洛水中的宓妃传说又与甄妃传说合而为一.潘德舆有一段驳斥李商隐的话,刚好可以用来侧面说明〈洛神赋〉文本的无限潜能.《养一齐诗话》卷二云:「子桓日夜欲杀其弟,而子建乃敢为『感甄』赋乎 甄死,子桓乃又以枕赐其弟乎 揆之情事,断无此理.义山则云:『宓妃留枕魏王才.』又曰:「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又曰:「宓妃漫结无穷恨,不为君王杀灌均.」又曰:「宓妃愁作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又曰:「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文人轻薄,不顾事之有无,作此谰语,而又喋喋不休,真可痛恨!」(《三曹资料汇编》页218)潘氏的指责,当然有其史实根据.只是文学不同史学,艺术是心灵的反映,不一定是史实的记录.「感甄说」未必是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但「感甄说」的形成与流传也是一种「事实」。 【塘上行】甄宓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损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曹丕称帝后居住在洛阳,而甄宓此时寡居在邺城,在这样的情形下,甄宓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怀想旧情,怨恨曹丕薄悻的诗作《塘上行》。 然而,甄宓万万没有想到,这首凄恻哀怨的情诗,不但没有使丈夫感念旧情,反而适得其反。曹丕读诗后恼羞成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宓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冤死之时,甄宓四十岁,曹丕三十五岁。 甄宓 描述:美丽夺目,但不狐媚。 简介:甄宓(? -221 ),甄逸之女,嫁给袁绍之子袁熙。曹军破冀州城后,世子曹丕闯入袁绍府中抄家,发现一女蓬头垢面,拖近擦干净脸一看,原来是个大美女,深受曹丕喜爱,后来曹操遂为曹丕迎娶,并且立为夫人。公元 220 年曹丕称帝,因为宠爱郭后,次年六月便遣使赐甄氏死。不过后来即位的魏明帝曹睿却是甄氏所生。据说曹子建《洛神赋》中的洛水之神,就是这位嫂嫂甄氏。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