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高中生用怎么样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08 20:09
- 提问者网友:寂寞梧桐
- 2021-11-08 11:18
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高中生用怎么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秋
- 2021-11-08 11:51
直接称名01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以示自谦,并表示对对方敬重。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用于叙述或作传。如《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3)称所厌恶、轻视的人。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02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韩愈作有《柳子厚墓志铭》,子厚为柳宗元的字。
称号03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与字、号的根本区别是:名由父亲或尊长取,字、号大多自己取。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等。
称谥号04
古代帝、后及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评定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就叫谥号。起于周代,秦代废,汉代复行,历代相沿至清。如齐宣王的“宣”、汉武帝的“武”,诸葛亮的“忠武”、欧阳修的“文忠”等。此外又有私谥,为民间所加,始于汉代。如陶渊明谥“靖节”。
称庙号、年号05
庙号是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如某祖、某宗。始于商代,如太甲称为“太宗”。西汉之初承袭此制,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古训,新即位的为刚去世的议立庙号(汉高祖并非庙号。刘邦庙号太祖,谥高,俗称汉高帝、汉高祖)。此后历代沿袭此制至清代灭亡。
年号是古代帝王为表示自己统治纪年而定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此后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每因祥瑞或重大事故而立号改元,有一帝改年号至十数次,一年之中数次改年号者。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直至清末,除明英宗外,每个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因土木之变,前后做了两次,有两个年号)。
历代君王称谓:夏、商称名,如禹、启、汤;自周至隋,多称谥号,如周厉王、周幽王、秦穆公、燕昭王、汉武帝、隋文帝等;自唐至元,多称庙号,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等;自明至清,多称年号,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称斋名06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万里称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称姚惜抱、惜抱先生,蒲松龄称聊斋先生,梁启超称饮冰室主人等。
称籍贯07
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亦为临川人,被称为汤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指翁同龢(江苏常熟人)。
称郡望08
如韩愈为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昌黎先生。
称官名09
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
称爵名10
如诸葛亮曾封武乡侯,所以后人称其为武侯;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魏徵曾封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遂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11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12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
谦称13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或比自己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来称自己的晚辈或年龄小于自己的亲属,如舍侄、舍弟等。
(6)其他自谦词有: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14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的车驾。古人认为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古代臣子不敢直达,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对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2)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有时也用于称第三方的亲属。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尊翁(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对方)、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对方)、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贤侄。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如先帝、先考或先父(已死的父亲)、先慈或先妣(已死的母亲)、先贤(已死的有才德的人)。称谓前加“太”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太爷。
(4)对尊长者和用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以示自谦,并表示对对方敬重。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用于叙述或作传。如《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3)称所厌恶、轻视的人。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02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韩愈作有《柳子厚墓志铭》,子厚为柳宗元的字。
称号03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与字、号的根本区别是:名由父亲或尊长取,字、号大多自己取。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等。
称谥号04
古代帝、后及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评定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就叫谥号。起于周代,秦代废,汉代复行,历代相沿至清。如齐宣王的“宣”、汉武帝的“武”,诸葛亮的“忠武”、欧阳修的“文忠”等。此外又有私谥,为民间所加,始于汉代。如陶渊明谥“靖节”。
称庙号、年号05
庙号是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如某祖、某宗。始于商代,如太甲称为“太宗”。西汉之初承袭此制,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古训,新即位的为刚去世的议立庙号(汉高祖并非庙号。刘邦庙号太祖,谥高,俗称汉高帝、汉高祖)。此后历代沿袭此制至清代灭亡。
年号是古代帝王为表示自己统治纪年而定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此后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每因祥瑞或重大事故而立号改元,有一帝改年号至十数次,一年之中数次改年号者。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直至清末,除明英宗外,每个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因土木之变,前后做了两次,有两个年号)。
历代君王称谓:夏、商称名,如禹、启、汤;自周至隋,多称谥号,如周厉王、周幽王、秦穆公、燕昭王、汉武帝、隋文帝等;自唐至元,多称庙号,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等;自明至清,多称年号,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称斋名06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万里称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称姚惜抱、惜抱先生,蒲松龄称聊斋先生,梁启超称饮冰室主人等。
称籍贯07
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亦为临川人,被称为汤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指翁同龢(江苏常熟人)。
称郡望08
如韩愈为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昌黎先生。
称官名09
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
称爵名10
如诸葛亮曾封武乡侯,所以后人称其为武侯;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魏徵曾封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遂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11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12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
谦称13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或比自己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来称自己的晚辈或年龄小于自己的亲属,如舍侄、舍弟等。
(6)其他自谦词有: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14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的车驾。古人认为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古代臣子不敢直达,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对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2)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有时也用于称第三方的亲属。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尊翁(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对方)、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对方)、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贤侄。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如先帝、先考或先父(已死的父亲)、先慈或先妣(已死的母亲)、先贤(已死的有才德的人)。称谓前加“太”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太爷。
(4)对尊长者和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