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土家族传统节日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9 10:31
  • 提问者网友:niaiwoma
  • 2021-03-08 19:19
土家族传统节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3-08 20:10
土家族的节日,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包谷饭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食俗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石耳炖鸡鸭
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婚姻礼......余下全文>>土家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
(1)赶年:土家有过赶年的习俗,即比汉族提前一天,月小腊月二十八,月大腊月二十九,吃团年饭,到腊月三十同样除夕守岁,因此有土家过两个年的说法。
(2)二月初二:土地菩萨生日,这天以酒和粑粑敬土地神,家家户户住屋的当头,都有一座土地庙,也叫当坊土地,有“不怕客人来得远,也服当坊土地管”的说法。这一天,人们对天气晴雨十分关注,农谚有云:“土地公公晒出汗,一碗荞子打一石;土地公公打了伞,一斗荞子打一碗”。
(3)清明节:上坟挂青,节日这天,一般的家庭,都要吃猪脑壳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
(4)牛王节:四月十八日这天,传说是牛王菩萨生日,耕牛要放假休息一日,并给牛喂好料,如黄豆等,打扫牛栏,人们还要杀鸡、宰猪,祭祖先。
(5)端午节:有头、二、三端阳之分。即初五、十五、二十五,以头端午最为隆重,这天一般都要推豆腐包粽子,接出嫁的女儿女婿回家“过端午”。所谓“有心拜年,端午不迟”,说明这个节日的重要。过端午节,各家都要采集艾蒿、菖蒲、风藤等悬于门首,用这些草藤烧水洗澡,可以去风湿,治疱疮。因而有“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纳千祥”的联语。喝雄黄酒,给小孩身上抹雄黄,以及绕井宅撒雄黄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民俗事项,因为雄黄有防蚊虫蛇蝎的功能。
(6)六月六:晒龙袍,也叫吃新节或尝新节。土家人在这天将家里的被子衣服拿出来晒。另外,这天也叫尝新节,瓜果谷物有的开始成熟,可以吃了,叫做尝新,要用包谷酒敬神。
(7)月半节:节日时要烧纸钱,所谓月半纸,祭祖先,据说月半前后,死了的祖宗都回来,因而也有人形容月半为鬼节,所谓年小月半大。
鹤峰土家族又把月半节当作女儿节,到了农历七月十二、十三这两天,父母要接出了嫁的女儿回家团聚,参加祭祀祖先的活动。也因为这天出门的女子多,到聚居区乡镇“赶场”,观看游艺活动的姑娘和年轻媳妇多,故又被称叫作“女儿会”。一般在这天都穿戴打扮格外漂亮,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谈情说爱,为青年人的盛会,而且已不仅仅限于某一个少数民族的男女参加。
(8)重阳节:有大重阳小重阳之分。大重阳十九,小重阳初九,上山拾菌子,即所谓捡重阳菌。
(9)洗神:旧时土家族除信奉白 虎神外,还供奉“大、二、三神”(家神),每年冬月初一杀猪宰羊,男女老少着本民族服装参加“洗神”,摆三牲祭品,由老师(即男巫)手执司刀、令牌、吹牛角招神,跳舞驱邪。然后由一班男女耍火棍(用三尺长的一根竹竿,画上红绿颜色,打通竹节,灌上桐油,塞上布条点燃)左右盘旋,跳民族舞蹈。土家族的节日 土家族很注重节日活动,全年几乎每月都有特定的节日,并伴随许多饶有风趣的民俗活动。
(1)赶年:土家有过赶年的习俗,即比汉族提前一天,月小腊月二十八,月大腊月二十九,吃团年饭,到腊月三十同样除夕守岁,因此有土家过两个年的说法。
(2)二月初二:土地菩萨生日,这天以酒和粑粑敬土地神,家家户户住屋的当头,都有一座土地庙,也叫当坊土地,有“不怕客人来得远,也服当坊土地管”的说法。这一天,人们对天气晴雨十分关注,农谚有云:“土地公公晒出汗,一碗荞子打一石;土地公公打了伞,一斗荞子打一碗”。
(3)清明节:上坟挂青,节日这天,一般的家庭,都要吃猪脑壳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
(4)牛王节:四月十八日这天,传说是牛王菩萨生日,耕牛要放假休息一日,并给牛喂好料,如黄豆等,打扫牛栏,人们还要杀鸡、宰猪,祭祖先。
(5)端午节:有头、二、三端阳之分。即初五、十五、二十五,以头端午最为隆重,这天一般都要推豆腐包粽子,接出嫁的女儿女婿回家“过端午”。所谓“有心拜年,端午不迟”,说明这个节日的重要。过端午节,各家都要采集艾蒿、菖蒲、风藤等悬于门首,用这些草藤烧水洗澡,可以去风湿,治疱疮。因而有“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纳千祥”的联语。喝雄黄酒,给小孩身上抹雄黄,以及绕井宅撒雄黄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民俗事项,因为雄黄有防蚊虫蛇蝎的功能。
(6)六月六:晒龙袍,也叫吃新节或尝新节。土家人在这天将家里的被子衣服拿出来晒。另外,这天也叫尝新节,瓜果谷物有的开始成熟,可以吃了,叫做尝新,要用包谷酒敬神。
(7)月半节:节日时要烧纸钱,所谓月半纸,祭祖先,据说月半前后,死了的祖宗都回来,因而也有人形容月半为鬼节,所谓年小月半大。
鹤峰土家族又把月半节当作女儿节,到了农历七月十二、十三这两天,父母要接出了嫁的女儿回家团聚,参加祭祀祖先的活动。也因为这天出门的女子多,到聚居区乡镇“赶场”,观看游艺活动的姑娘和年轻媳妇多,故又被称叫作“女儿会”。一般在这天都穿戴打扮格外漂亮,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谈情说爱,为青年人的盛会,而且已不仅仅限于某一个少数民族的男女参加。
(8)重阳节:有大重阳小重阳之分。大重阳十九,小重阳初九,上山拾菌子,即所谓捡重阳菌。
(9)洗神:旧时土家族除信奉白 虎神外,还供奉“大、二、三神”(家神),每年冬月初一杀猪宰羊,男女老少着本民族服装参加“洗神”,摆三牲祭品,由老师(即男巫)手执司刀、令牌、吹牛角招神,跳舞驱邪。然后由一班男女耍火棍(用三尺长的一根竹竿,画上红绿颜色,打通竹节,灌上桐油,塞上布条点燃)左右盘旋,跳民族舞蹈。土家族的习俗 土家族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开亲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称为“骨种”,“接亲路”,视为亲上加亲。土家族的婚礼,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练《哭嫁歌》。要哭众亲友,还要提前1~2天不饮食,叫做“不吃茶饭”。姑娘婚后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报喜。由女婿提壶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龛上,壶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壶嘴朝内,表示生女孩。后由女家亲戚送粮食、鸡、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礼物。
服饰 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裤脚,在裤脚上刺绣花、鸟一类,裤子要接腰,男女头上喜包白帕子,脚上穿白底布鞋,大方美观。妇女头缀银饰,胸前配有银刀、响铃、牙签等。男女小孩帽上有各种各样的头饰,帽后配有银饰响铃,叮当作响。
丧葬 土家族的丧葬,老人去世,大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要请土老师主持选择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发丧时,路上要丢“引路纸钱”,坟内禁放有铁的东西。因此,要自己的亲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后,才能离开。埋葬的过程中,要功土老师开棺、清棺、“抛米”。抛米时,亲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后衣服接米,有的当场将米嚼细吞下,也有的将米带回煮食,表示后代要团结和睦,衣食不愁,继承老人的遗风。
节日 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虫的节日,要自念谚语,祈望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认为祖先是最大的神,处处保佑子孙。普遍信奉“土王”,传说“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节日都要烧化钱纸,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还信奉土地神,过年期间,凡是走亲访友经过土地庙时,都要烧香化纸,也还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庙”的,庙内供有冉、杨、田三神位,祈祷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土家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 元宵节什么的,不懂就别乱说。
土家族特色节日,有吃新节,牛王节,洗神节,花朝节等等。土家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虫的节日,要自念谚语,祈望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认为祖先是最大的神,处处保佑子孙。普遍信奉“土王”,传说“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节日都要烧化钱纸,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还信奉土地神,过年期间,凡是走亲访友经过土地庙时,都要烧香化纸,也还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庙”的,庙内供有冉、杨、田三神位,祈祷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
背景:湘、鄂、川、黔边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湘、鄂、川、黔边界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永顺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士兵三千,提前一日过了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永顺县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缘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过年大吃酒肉,毫无戒备,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还有一种说法,土家族人祖先贫困,给财主当长工,穷得无法过年,不能合家团圆,只好提前一天“团年”。另外也有说,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士家族人分别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十七过年,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汽,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族(或巴人,“南蛮”)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上家族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民间传说中说,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酝“苞谷烧”(家制白酒),能够安居乐业,值得欢庆一番。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祀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这也与他们的祖先——楚人以十月为岁首的“十月年”自然有关)。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余下全文>>土家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 我这里讲下张家界土家族。喜欢吃辣,房屋依山而建,男耕女织,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土家人信奉白虎神,秋收时跳茅古斯舞以表示祭神和祈祷妇女怀孕罚另外还有哭嫁的习俗。
如果想知道权威的可以去百度百科里查询官方的。土家族民俗习惯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县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10月18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食俗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
(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
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
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余下全文>>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一、在歌舞方面有: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傩堂舞,集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为一体的摆手舞,祭祀性舞蹈茅古斯舞。
二、宗教信仰方面,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三、饮食方面有:重阳节打粑粑、用猪头等物品祭祖、熬煮瓦罐茶等。
四、建筑方面,主要有吊脚木楼。
五、节日方面,有牛王节、嫁毛虫节、舍巴节、女儿会等。
六、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