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唐宋论书诗中的比况手法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5:28
  • 提问者网友:练爱
  • 2021-01-03 04:52
如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1-03 06:28
论书诗是指对书法艺术进行理论探索的诗歌,包括对书法作品、书家等予以品评的诗作。论书诗这一题材自唐发轫,至宋蔚为大观,目前《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宋诗》、《〈全宋诗〉订补》中保留下来的论书诗有近千首之多。唐宋论书诗中大量使用比况的手法,用以晶鉴书法作品、书家气质等。唐宋论书诗中使用的比况物较丰富,既有动物,也有植物、器物、景物等,诗人采用不同的比况方法,寻找比况物与书法作品或书家之间的相通之处,寻找沟通文学与艺术的桥梁。   取比况物外形与被比况物之间的相似性是唐宋论书诗中常用手法之一。书法中的点画所具有的形态被诗人形象化、想象化,具有了与比况物外形的相似性,是以找到了书法作品与比况物之间的契合点。以形比形   很多比况物本身具有与书法点画的相似性,诗人即直接用以比况。在唐代论书诗中『鸟迹』的使用最为典型。以『鸟迹』比况书法,由最初文字产生时的象形人手,取鸟迹与点画的相似性,如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明确指出字体的演进变化是由仓颉造字初始。岑参《题三会寺苍颉造字台》中『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亦以『鸟迹』指代最初文字形态。另有李峤《书》、柳宗元《叠前》、许浑《赠裴处士》中均使用『鸟迹』一词来代指文字。宋代论书诗中对『鸟迹』使用亦如此法,如王之望《吴傅朋游丝书》中『鸟迹既茫昧,文字几变更』,而释居简《月楼陈寺簿惠李阳冰千文新刻》中『厥初至文无一字,谁将鸟迹分形似』,指出最初并无文字,随着象形文字的产生,才演进出各种字体。   除『鸟迹』外, 『蝌蚪〔科斗〕』因外形与墨迹相类,因而常用以代指文字,如唐韩愈《岣嵝山》中『科斗拳身薤倒披』、李翱《洗墨池》『至今蝌蚪迹,犹带墨痕香』。而宋代论书诗中常将『鸟迹』与『蝌蚪』、『科斗c0连用表示文字,如:刘敞《雷氏子推迹石鼓为隶古定圣俞作长诗叙之诸公继作予亦继其后》一体势鸟迹杂蝌蚪』,陈起《楷书歌赠人》『鸟迹科斗相继永』,且『鸟迹』与『蝌蚪』、『科斗』不分先后。另有曾丰《谢广东经略潘直阁席间分贶李济墨》中『仅能蚯蚓势,强学蝌蚪形』,以『蚯蚓』比况字体线条,更易为读者理解,从而产生对书法作品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推意于形   很多比况物与书法之间相似性并不高,但诗人人为地赋予其艺术形象,将自己的主观审美『意念』推置于其中,寻求到与书法的相似性。此种情形在唐代论书诗中以『景物』、『器物』比况时较为常见。如皎然《陈氏童子草书歌》中『有时作点险且能,太行片石看欲崩』,诗人赋予『石』以人为的艺术气息,并将一点』形象化。马云奇《怀素师草书歌》、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释可朋《观梦龟草书》等诗均采用此法。再如以『藤』比况书法线条亦取其形与书法线条的略有相似之处,如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中『连拂数行势不绝,藤悬查蹙生奇节』。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韩偓《草书屏风》等亦是如此。   宋代论书诗中以『山』比况时亦采取这种『以意推形』之方法,如强至《和楼志国范君武读胡尉临安所获颜鲁公断碑》中『点端屹如泰山立』,将『点』比作矗立的『泰山』。沈辽《德相所示论书聊复戏酬》中『有点如山案』,亦是此法。以『藤』比况者,如郭祥正《谢冲雅上人惠草书》中『朽木欲折枯藤攒,逸兴不顾长毫干』、释居简《石林诸孙叶子云左手法二王逸迹不下右手》中『古藤瘦牵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点画与线条之间的关系。   在唐宋论书诗以形比况的动物种类中,常以『龙』指代书法线条或作品。如唐杜甫《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中『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因龙为虚拟神物,为中华民族图腾之一,所以诗人将对龙的崇拜寄托在字体之中,赋予了字体蜿蜒曲折的线条以更多人文因素,提升了书法的文化品级。唐代亦经常使用『蛇』来比况书法字体线条,同样是注重其形似。如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中『如虺如蛇不足拟』,将怀素草书比作『虺』、『蛇』,取龙蛇之弯曲盘绕之形态,又有灵活运动的特性,使读者对字体线条产生丰富联想。李白《草书歌行》、陆希声《寄巧言光上人》、苏涣《赠零陵僧》(一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唐明皇《题梵书》、《 唵字赞》、《佛教梵文 唵字唐玄宗书并读》中亦以『龙』、『蛇』、『龙蛇』直接指代书法作品。   宋代论书诗中亦取龙蛇与字体线条形似予以比况,如周行己《钟离中散草书》中『宛转或游龙,突兀忽峰峭』,使书法作品的神韵得以凸显,『游龙』与书法线条的相似性起到了重要的审美指引作用。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岳珂《吴傅朋游丝书饮中八仙歌帖赞》等亦使用『龙蛇』,突出其崇高感,进而引申到书法审美中。因『龙』具有虚拟性,宋人对『蛇』类更为重视,有些论书诗『龙』、『蛇』连用,既取形又取神,如刘泾《和米元章龙真行》中『不知科斗六书文,化作龙蛇二王迹』,指出字体的演进变化,进而以『龙蛇』比况字体线条。『蛇』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更容易使读者产生直观印象,因此有些诗单独使用『蛇』来比况,如梅尧臣《答冲雅上人遗草书并诗》中『瘦蛇起春雷』、孔武仲《观钟离中散草书帖》中『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此处则纯粹取『蛇』之形。   以意代形   唐宋论书诗中有些比况物诗人纯粹以主观意念代替外在形态予以比况。此种情况在以景物比况时常见,尤其以云雾、雷电等最为显著。唐代论书诗中以云雾比况之作颇多,以『云』为例,如姚赞《八分书歌》中『一点一画若崩云』,将书法点画直接比作崩塌之『云』。另有: 『风云』 (皎然《张伯英草书歌》、『游云』〔皎然《张伯英草书歌》、『云涛』(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浮云』〔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云烟』〔杜甫《饮中八仙歌》〕、『阵云』〔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云霞』〔孟郊《送草书献上人归庐山》〕、『秋云』〔吴融《赠巧言光上人草书歌》〕等,以『云』之各种类型来比况书法,看似取『云』之形,实则为诗人主观赋予『云』与字体的相似,诗人的『意』为主导,『形』次之。   宋代论书诗中大量使用云雾比况,同唐代一样,亦将『云』细分种类,使用的词语有:『轻云』〔梁周翰《禁林宴会之什》〕、『孤云』〔师颃《赠宣义大师英公》〕、『黑云』〔王禹俑《谢宣赐御草书急就章并朱邸旧集歌》〕、『浓云』〔梅尧臣《观王氏书》〕、『云烟』〔欧阳修《哭曼卿》〕、『风云』(赵抃《谢赐飞白御书宴群玉殿》)、『丛云』(金君卿《和御制观龙图阁三圣御书》)、『浮云』(司马光《奉和御制龙图等阁观三圣御书诗》)、一云雾』(刘攽《和苏子瞻韵为石苍舒题》)、一烟云』(王安国《题吴长文得兰亭康相墓颜鲁公断碑》)、『黑云』(范祖禹《谢子瞻尚书惠墨端溪砚二首》)、『云气』(程俱《龙尾砚同毛彦时随联句》)、『乱云』(吕本中《正月十五日试院中烹茶因阅汉碑》)、『碧云』(张炜《柯山制墨胡处士求隶字》)、『游云』(洪适《题信州吴傅朋郎中游丝书》)、『翠云』(姜特立《讲官沈大监献东宫米字回赐笔墨因作小诗以求墨》)、『玄云』(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一崩云』(释宝昙《隶字》)、一春云』(罗颂《兰亭序墨本》)、『蒸云』(岳珂《英宗皇帝宁字御汉体书赞》)、『庆云』(岳珂《徐铉小篆千文帖赞》)、『五色云』(家铱翁《南至前一日蒋君伯禄携山谷草字来示上有南轩题跋亦南至前一日异哉》)等;宋代论书诗中以『雾』比况的有:『游雾』(梁周翰《禁林宴会之什》)、『薄雾』(胡宿《谢御书飞白扇子歌》)、『浮雾』(祖无择《宋嘉言雅善飞白一日书八字贶予因成长句谢之》)、『云雾』(刘攽《和苏子瞻韵为石苍舒题》)、『瑞雾』(苏轼《孙莘老寄墨四首》其一)、『昏雾』(陆游《草书歌》)、『烟雾』(刘名世《墨池发祥诗呈蒋教》)、『春雾』 (岳珂《褚遂良枯树赋帖赞》)等。从对『云』、『雾』所分琐细种类可以看出,仅靠诗人主观感悟对云雾形成既定的想象形态用以比况书法字体。而诸多词语很难界定其准确外延,如『秋云』与『春云』、『轻云』与『浓云』、『黑云』与『玄云』、『丛云』与『乱云』等等,既极具相似性,又缺乏明确概念界定,因此在比况书法时完全由诗人主观审美取向所决定,为准确理解书法作品增添了难度。   宋代使用『虹』来比况为唐代未有。诗人追求『虹』的形态与字体点画的相似性,如夏竦《奉观御飞白书应制》中『点孤时戏蝶,波偃乍腾虹』,即将『点』比作流连飞舞的蝴蝶,而将『波』形容为高挂空中的『虹』,诗人在寻求形似之中更隐含着提升书法内涵的意愿。再如苏轼《孙莘老寄墨四首》其一中『瑞雾萦长虹』,以雾气缭绕环围的『长虹』来比况飞白书,而李纲《御书草圣千文赞》中『垂虹饮谷』,则想象意味更浓。   除了云雾等形态不固定的景物外,很多物体与书法点画也并不具备外形相似处,但诗人以主观意愿赋予其相似性,唐代如朱逵《怀素上人草书歌》中『怪状崩腾若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转蓬』、『飞丝』与点画并不具有外形的相似性。马云奇《怀素师草书歌》以『水精珠』比况字体,离形似则更远了,纯以意代之。宋代论书诗中以『丝』比况之作颇多,尤其是『游丝』一词,使用频率颇高,如梅尧臣《依韵和试笔偶书》、汪藻《吴傅朋以王逸少遗意作游丝之书古今所无恨未之见也为赋此诗》、周紫芝《吴傅朋郎中自出新意作游丝书妙绝一时士大夫皆赋诗为作数语书轴尾》、《傅朋为作游丝小轴报以长句》、吕本中《吴傅朋游丝书》、曾几《吴傅朋出游丝书求诗》、刘子犟《吴傅朋游丝帖歌》、王之望《吴傅朋游丝书》、洪适《题信州吴傅朋郎中游丝书》等诗中均使用该词。而文同《推官惠李庶子鄂州篆字》中用『玻璃碗』、『珊瑚钩』来比况字体点画与线条,更与『形』相去甚远,完全是由诗人主观『意』所促成。   本文所引唐宋论书诗及统计数字均出自《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一全唐诗一补编》,中华书局一九九二年版,《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一-一九九八年版,《一全宋诗一订补》,大象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版,文中不再一一标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1-03 06:36
好好学习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