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出离心的意思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4 10:59
  • 提问者网友:别再叽里呱啦
  • 2021-12-23 10:03
出离心的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鬼未生
  • 2021-12-23 10:23
问题一:什么是出离心? 许多人对佛教中“出离心”这个概念存在误解甚至排斥,把佛教的强调出离心看成是消极避世的表现。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为什么出离心对修行如此关键?怎样才能生起出离心?为澄清误解、引导修行,希阿荣博上师从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点滴出发,走入你我的内心世界,就出离心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开示。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生活中人们最惯常的状态是紧张、对抗。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地忙碌着,即使身体没动心里也从没停过,深谋远虑想防微杜渐。一帆风顺时,我们希望这种美妙的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发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平静。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对自己有利的要让它锦上添花;对自己不利的要赶紧想办法压下去或推出去。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身处顺境的时候,饶是这样不安,陷入逆境会怎样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们仿佛每天头顶磨盘走来走去,感觉要被压垮了,世界缩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难。诸事不顺,我们越发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可怜虫。这种自艾自怜的情绪使我们觉得自己更有理由责怪、刻薄、报复、折腾。我们乐此不疲,以至于忘记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有点混乱的。哪怕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而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余下全文>>问题二:佛教上的出离心是什么意思 出离心就是,通过闻思教理后,对这个世间升起厌离心,想要出离这个充满痛苦的娑婆世界。这个心就是出离心问题三:生出离心是什么意思 出离心
出离,为超出脱离之意。指超出三界之牢狱,脱离惑业之束缚。也就是超脱生死轮回,成办佛道,达成解脱之境。这是在彻底认识轮回世界实相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危机感和厌离从而脱离轮回的思想,而不是那些厌离人生,希求天福的相似出离心。 真正的出离心包括两方面:外在的出离心和内在的出离心。外在是指世间的五欲六尘,内在则是对五欲六尘的贪著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种种凡夫心。所以我们要出离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自身的凡夫心,而出离环境的目的正是为了出离凡夫心。所以我们不是不能接受一切东西,而是要有随时准备放下的心态。万法无常而不可执,为我们所用,却不为我们所有,所以出离心不是从表面舍弃,而是要从内心真正舍弃对它的贪著。《三主要道论》中云:“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以看破今生;修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以看破来世。只有看破了今生和来世,才有机会生起出离心。
许多人对佛教中“出离心”这个概念存在误解甚至排斥,把佛教的强调出离心看成是消极避世的表现。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为什么出离心对修行如此关键?怎样才能生起出离心?为澄清误解、引导修行,希阿荣博上师从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点滴出发,走入你我的内心世界,就出离心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开示。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生活中人们最惯常的状态是紧张、对抗。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地忙碌着,即使身体没动心里也从没停过,深谋远虑想防微杜渐。一帆风顺时,我们希望这种美妙的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发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平静。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对自己有利的要让它锦上添花;对自己不利的要赶紧想办法压下去或推出去。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身处顺境的时候,饶是这样不安,陷入逆境会怎样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们仿佛每天头顶磨盘走来走去,感觉要被压垮了,世界缩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难。诸事不顺,我们越发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可怜虫。这种自艾自怜的情绪使我们觉得自己更有理由责怪、刻薄、报复、折腾。我们乐此不疲,以至于忘记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有点混乱的。哪怕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而修行只是让自己放......余下全文>>问题四:什么是出离心 呢?在这世间,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死亡的。所谓的人生,不管有多长,常受着很多的、各种的苦和乐。虽然我们常受着种种的痛苦和快乐,可是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而这受着种种快乐者是谁呢?就是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心并没有获得到自在,所以会常受着种种的苦和乐。而这一切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对于“我”的重视、爱惜。重视我、珍视我的这个心念,使得我们的内心,不断升起了贪、瞋、我慢、忌妒、竞争等等的烦恼,因为这些的烦恼,让我们的心,感受到无比的痛苦,而这些痛苦是自己以及其它众生都有的。为了要让自他,都能够远离这些痛苦-是不是能将产生种种痛苦的珍视我、重视我的这个心,慢慢地去除呢?所以此时,我们要反观,要向内看,是否能慢慢地将重视我的这颗心去除掉。这个向内看,想将重视我的这个心念去除,就称作是出离心。要成为修行者,首先就要调整我们的心,改变我们的心。如果说重视自己、重视我的这种执着,不稍稍地去除,那要改变自己的心会非常困难。比如说,我们是那么的执着“我”,重视“我”,因此心中就会生起“我要财富”、“我要受用”等贪欲,这种贪欲,会扰乱我们的内心。因为这缘故,要成为修行者,会很困难。所谓的出离心,如心中想要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完全地舍弃世间,到寂静处去修行而成佛,能够做到,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处于现代,要像密勒日巴尊者一般,是蛮困难的。然而我们要是没有出离心,是不是有成佛的道路呢?答案是没有的。因此一定要有出离心。为什么要有出离心呢?因为我们有着痛苦的因,所以一定要有出离心。虽然珍视我、重视我的心念难以根除,还是要尽量地想:“我要尽量地减少让我产生很多痛苦、很多烦恼的我执。”如能尽量减轻重视自我的心念,会给自己带来宁静、快乐,并且让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合乎于正法。因此自己心中要常想,“这一生当中我一定要尽力地修行,使重视自己的心,慢慢减轻、慢慢减少。”这就是所谓的出离心。当我们产生痛苦的时候,应马上反观自己的内心,为什么会让自己产生那么多的痛苦呢?让我们产生痛苦的因很多,我们必须追根究底,到底这些原因的根本在哪?透过这样地观察,我们能够认识到所有一切痛苦的因,其根本就是重视自我、执着自我。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讲到,世间种种的不快乐,种种的痛苦,其根本就是重视自我,除了这个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因了。寂天菩萨这么说,佛陀也是这么讲的。当我们去看、去观察、去找的时候,就会发觉我要一、我要二、我要三、我要四,而这个一对我不好、这个二对我也不好、三呢也对我不好、四呢也对我不好。内心当中,都只是在想着我、我、我、我、我。这个就是重视自我,执着自我。这个执着自我、重视自我的心念紧系着我们的内心;如能将紧系着内心的执着自我,稍微地放松,稍微减轻一点的话,不管怎么样,我们的身体也会快乐、内心也会快乐,也能够改变我们的内心。如果无法改变内心,即使想令心转向佛法,也是办不到的。即使心能稍微地转向法,但自我也会非常的大。心转向法,但是自我那么重的话,心中就会想“我要修行”,“我会很好”,在这个时候,我慢会在心中慢慢升起。我慢一升起,这样的法,就不是纯净的法。所谓的法是什么?所谓的法就是帮助我们的内心。修行时,我慢增长了,心中想着我在修行,我慢一大起来,可以说是糟蹋了修行,这个法根本就没办法利益到你的心。我慢在心中升起,虽然开始时,对上师三宝稍微有一点点的信心,对于众生有一点点的悲心,对于轮回世间有一些些的出离心,但是这些信心、悲心、出离心也会渐渐地消失。渐渐地你就会想,这个法我得到过,也听过,我也看过,也修过,这个我也会,那个我也会,这样的想法会在心中升起,像这样在经过一段修持之后,你就会变得非常油......余下全文>>问题五:"释出离心"是什么意? 什么是出离心
《佛地论》曰:“言出离者,即是涅槃。”释义来讲,出离就是厌离三有,获取涅槃。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亦名求解脱心。
三有即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众生以业和烦恼束缚生死,结蕴相续,轮转不息,苦不堪言,于此厌离,即是厌离三有。解脱,即是脱去业和烦恼的束缚,从三界流转中脱出来。众生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的心,是为出离心。问题六:离心是什么意思 没有什么书你不能看的...最重要的是你是怎么看待书里的内容.如果你不能把握书的好坏,我建议你还是不去看.
和你说句心里话,你自己要找有用的,值得一看的价值书.尽可能自觉的远离不良书籍.好书一样能打发你的时间,还有个更好的就是会让学到更多的人生经历.种种这些,当你走过了这段成长的岁月.你回过头来知道小的时候没有学坏而庆幸.
我看了下这书的简介.书写得似乎不错,如果你时间多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也可看看吧.看完后,你可以试着写下你的读后感.我想你会对人的情感会有个另一种的认识吧.
至于你妈不让看,我想也是出于不想你担误了学习吧.问题七:出离心与菩提心的次第原文出处 本书主要包括三层意思: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心。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盘的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问题八:什么是出离心,什么是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称为修学佛法的三主要道,这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何为出离心?即出离轮回之心。我们在前面讲到,应不断思维三恶道之苦。这种思维的意义,正是为了对出离轮回产生迫切感。如果意识不到三恶道之苦,或许觉得轮回挺有意思。尤其在物质丰饶的今天,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相当舒适,很容易迷失在物欲中。佛经说人生是苦,可能不少人无法产生共鸣:“人生哪里苦呢?不是有很多快乐吗?”倘能如理思维三恶道苦,就会发现,这些快乐只是漂浮在轮回苦海的一堆泡沫。出离轮回,才是究竟摆脱痛苦的唯一出路。出离心有两种走向,一是趋向个人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一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然后引发菩提心,最终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说,出离心不仅是成就解脱的保障,也是成就佛果的基础。何为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行者,就不能成为菩萨,更无法成就佛果。但菩提心又需要以出离心为基础,需要看到在这个世间,不仅我们自己长劫辗转轮回,一切如母有情也在苦海中生生死死,无有了期。当我们具备这种认识后,才可能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自己解脱苦海的同时,进一步救拔众生。如果缺乏这种认知,菩提心只是一句口号,修行也往往缺乏动力。有了菩提心,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利益一切众生。真正将菩提心发起来、发到位、发圆满,成佛就没问题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蓝房子
  • 2021-12-23 10:58
就是这个解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