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求一篇有关现代城市生态和环境问题方面的文献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6 22:13
  • 提问者网友:做自己de王妃
  • 2021-04-26 09:57
最近要求提交一篇有关《现代城市生态和环境问题》方面的读书报告,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忙,介绍几篇有关文献或论文,没的话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点也可以,谢谢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拾荒鲤
  • 2021-04-26 11:07
现今,城市化本身几乎被看作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唯一直接指标,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又是资源和能源消耗集中、需水量增加、不透水地面增多、绿地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恰恰因为这种外显因素,长期以来,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上,人们基本都是持否定态度,许多人甚至将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归咎于城市化。
虽然我们不可能改变城市化与资源环境消耗的一般过程,超越资源环境消耗快速增长的阶段,但不同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模式,所产生的资源环境效应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资源环境消耗的变化曲线是有差异的,这主要受发展理念、环境政策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粗放型的城市化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加大了资源环境消耗的强度和数量,而集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则降低了资源环境消耗的强度和数量,有利于在经济发展中处理资源环境问题。如图2、3所示,如果采取集约型的城市化模式,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曲线就会下移,曲线就会相对平缓;而如果采取粗放型的城市化模式,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曲线就会上移,就会比较陡峭。
事实上,由于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资源环境消耗的轨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干预来实现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利用方式的转变,在实现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同时,降低资源环境消耗的强度和规模。为此,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城市规划上推行“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式,在经济方面推行“循环经济”的运行方式,在建设领域提倡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仍然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资源环境消耗的强度和规模比许多国家都大,所面临资源环境的压力更强烈,迫切需要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
三 城市化模式的转变
1.对粗放型城市化模式的反思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后,资源环境约束正替代资本约束上升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断加大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这其中既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有关,也与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的高需求有关,更与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有很大关系。
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以往城市化的推进方式来看,在长期实行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城市化过多地依赖于数量、规模的外延式扩张,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内涵,城镇建设、发展总体上没有摆脱粗放型的模式。由于城镇发展模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并没有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明显提高,城镇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却很低;相应的,废弃物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也大,致使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2005年中国消耗了全球26%的粗钢、47%的水泥、40%左右的原煤、37%的棉花,而创造出的GDP仅为全球的4%-5%[10]。中国每增加1个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11]。目前,中国城市化主要还是依靠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来推动的,城镇发展过程中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问题十分突出。
粗放型的城镇发展模式,使城镇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重程度,严重阻碍了城镇综合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城镇的承载能力,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
通常,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初期,为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生活空间需要,必须不断扩大生产和建设规模,注重追求数量和规模,而这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匮乏,不得不依赖于劳动力和资源的大量投入以及环境保护、治理的低投入。因此,这一阶段的城镇发展模式一般是粗放式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差。然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在20世纪90年代已进人中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而资源利用方式和城镇发展模式并没有随之转变。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正受到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如果还继续延续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国的资源环境状况根本无法支撑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不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对城市化、城镇发展的认识和指导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仍然没有改变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规模和忽视城市化质量、效益的倾向。各地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经济增长、轻资源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发展、轻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资源、环境的代价高,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表现在城镇建设上,一是贪大求洋,不顾中国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状况,盲目照搬能源高消耗的美国式城市化模式;二是倾向于追求城镇规模和形象工程等看得见的“政绩”,不顾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不计资源和环境成本,不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资源配置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未充分发挥
从理论上讲,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生产要素集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过程。但在目前的城镇发展体制下,政府单纯以行政力量为主导配置资源,超越了市场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不是以市场价格来确定,资源无法正常向高效益的经济领域流动。由于价格等促进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手段缺失,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利益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资源开发利用主体没有节约、保护资源的内在动力。这样也就无法遏制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无序和过度占用,极大地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利用效率必然较差。表面上看,这种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降低了城市化的资金投入,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实质上,由于这种城市化模式必然是粗放型的,城市化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很大,而且如果考虑到为解决由此所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所必需的长期资金投入,城镇发展所支付的经济成本实际是很高的。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正日益突出,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果继续依靠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城镇发展模式,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
2.推进集约型城市化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时期。按照国际一般经验,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经济社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在工业化的持续推动下,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这给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而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针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和矛盾的根源,从城市化及城镇发展模式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城镇发展模式,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集约型城市化道路。
(1)推进集约型的城市化,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目前,中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67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森林人均占有面积1.9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化石燃料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石油的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11]。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道路,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城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必须首先转变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充分发挥城镇资源利用效率高、人口承载力大的内在优势,提高城镇的资源环境容量,以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
(2)推进集约型的城市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要求
针对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国家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城市的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相对集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焦点和关键。因此,必须切实转变城镇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城镇发展领域具体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尽快建立集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大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从而减少城镇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推进集约型的城市化,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环境问题是目前影响和制约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妥善处理城镇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效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集约发展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汲取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做到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要使城镇建设由注重外延扩展向注重内涵、集约发展转变,引导城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好大喜功、互相攀比、追求大规模大气派,建设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的集约型城镇。可见,要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切实转变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推动城镇集约型发展。
推进集约型的城市化,就是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城镇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协调起来,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促进城镇发展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内涵转变,以缓解城市化中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为此,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应实施以下行动策略: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紧凑型城镇。强化规划的调控作用,合理控制用地规模,鼓励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运用经济杠杆,减少土地低效利用;积极推进城镇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新途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节水型城镇。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水资源环境;大力推广节水措施,促进全社会节约和合理用水;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能型城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生产节能;大力推广节能措施,促进建筑、交通和生活节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促进节能和新能源开发。
——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城镇。强化环境管理,建立环境保护约束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城镇环保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保护,增强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