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人间有爱歌词译文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18:08
  • 提问者网友:饥饿走向夜
  • 2021-02-06 13:23
人间有爱歌词译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低音帝王
  • 2021-02-06 13:36
人间有爱
  爱在咫尺爱在天涯外
  爱在你温暖的笑容里
  爱在你关切的目光中

  人间有爱
  爱在瞬间真情常在
  爱是风雨中手牵手前进的盾牌
  爱是风雨后肩并肩重建家园的豪迈

  风啊雨啊请你尽管来
  我不怕再受伤害
  我们用坚强缔造着未来
  正驱散黑暗中的阴霾
  不畏惧成败对抗你的侵害

  风啊雨啊请你尽管来
  我不怕再受伤害
  我们用爱心串起的未来
  在国旗的光环下花开不败
  那是我们的魂魄和不屈的身骸
  那是我们中华的国魂同胞的血脉

  人间有爱
  爱在瞬间真情常在
  爱让废墟长出碧绿的松柏
  爱让枯萎的花儿重新绽放盛开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纵马山川剑自提
  • 2021-02-06 14:22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诗词都这样。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可说没有大的误差啊。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周美成能入却不能出。从姜白石以来,对这两件事都梦想不到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译文   诗词以有意境为最佳。有意境的诗词格调高雅,自然会有佳句出现。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独特绝妙 , 其原因就在于有意境。   诗词中有刻意虚构的意境,也有自然抒写的意境;这就是理想主义与写实主义两大流派的基本区分。但是两者之间又很难严格地加以区别。这是因为理想主义作家构思的意境,必定脱离不开符合自然实况与社会真实的物象;而写实主义词人抒写意境时,也往往会表现出美好的人生理想。这就是上述两种创作方法难以严格区别的原因之一。   有表现主观感受、突出个人理想的意境;有同化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欧阳修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词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表现主观感受的意境。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诗句“寒烟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这是再现客观事物、物我合一的意境。有我的意境,是从我的角度观察事物,因此所表现的客观事物都带有明显的自我感受的色彩。无我的境界,是以平等的态度与外物和谐相处;因此在作品中能做到物我合一,难以分割。古人填词,表现出有我意境是很多的,然而他们未必不能再现出无我的意境;才学渊博、感情丰富的诗人,自然能够再现出物我融合的意境。   再现物我融合的意境,是词人在平和恬静的心态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表现自我感受的意境,是词人在高度亢奋和愤懑之后的构思中求到的。因此,前者幽雅醇美;后者宏伟壮丽。   意境不仅仅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诗人心目中意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能够写出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感情,这样的诗词就可以被称为有境界;不能反映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就叫作无境界。   宋祁词《玉楼春》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了一个“闹”字,就将整首词的意境全部提示了出来。张先词《天仙子》中吟道“云破月来花弄影”,安放一个“弄”字,整个词的意境马上被点染了出来。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时期的诗人崇尚诗的天然意趣;因而诗的意境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可以说,唐诗的最妙处,就如同清水芙蓉一般,从不专门去拼凑物象。这就好比天籁之音、自然之色,水中之影和镜中形象,用语言来表述总会感到力不从心、有许多文字达不到地方。但一经过形象的描写,所点染出的意蕴总会无穷无尽、解说不完的。(这就是诗词艺术的永久魅力。)我认为:北宋以前的词,也是这样。然而《沧浪诗话》提出的“兴趣说”,和王士禛(号阮亭)主张的“神韵”说,只是说出了意境的表层意思;不如我所提出的“意境”二字,一下就揭示出诗词艺术的本质。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以下三种人生境界的洗礼:北宋晏殊在《蝶恋花》中营造的意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柳永在《凤栖梧》中设制的意境:“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者自注为欧阳修词句)是人生的第二层境界。而南宋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渲染的意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以看作是人生的第三层境界。上述妙语神悟,只有大词人才营造得出来。我在此冒昧地用人生境界来解释词义,深恐晏殊和欧阳修先生若地下有知,会不同意呢!   什么是诗词意境“隔”与“”不隔的区别呢?可以这样认识: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意境不隔,而颜延之的诗歌意境就稍有隔膜。苏东坡的诗歌意境不隔,而黄庭坚的诗歌意境就略有隔膜。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以及薛道衡的名句“空梁落燕泥”这两句,奇妙处在于意境不隔。词的意境也是这样。下面就用一个词人的一首词来加以说明:欧阳修词《少年游》在吟诵春草的上阕说:“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若愁人。”句句都像是描写眼前所见景物;这是意境不隔。至于词中接下来的“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就属意境有隔了。姜夔《翠楼吟》中说:“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这是意境不隔。写到后边的“酒祓清愁,花消英气,”那就有隔了。但即使是南宋词中不隔的意境,同前代诗词比较起来,也还是有浅薄与深厚的差距。   古往今来词人乐调的高雅,没有能赶得上南宋姜夔的。只可惜他不愿在诗词意境上花费精力,因此他的词作往往意境不够丰满和深邃;终究称不上是第一流的大词人。   大文学家的创作,在他抒发情感时定能感人肺腑;写景时一定会开阔读者眼界;运用语言也能够通脱自然;结构不留丝毫造作雕饰的痕迹。他们善于通过描写人们常见的景物,来展现深刻的人生意境。诗词的创作都是这样的道理,拿上述见解来衡量古往今来的作家作品,是不会有什么误差的。   诗人们对宇宙人生的反映,必须先要深入具体事物作一番认真探求;然后又须跳出具体事物的狭隘圈套。深入其中,因此能够具体地反映它;跳出其外,因而能够宏观地把握它。深入其中,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跳出其外,因而能够多有创新、独树一帜。周邦彦能深入具体物象,却不能跳出狭隘的境界;姜夔以后的词人,对于出神入化的意境,都没有认真研究和体悟。   前人讨论诗词,有写景句与抒情句的区分。殊不知一切写景句同时又都是抒情句。(只有景物中蕴涵着作者的主观感受,他才会去表现这种特定景物;反之,作者的情感又往往由外在景物的变化而引发,因此自然要依托景物来抒发情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