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问一个名言的出处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5 07:14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5-14 11:06
问一个名言的出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詩光轨車
  • 2021-05-14 11:19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试论颜元经世致用的义利观
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中,义利关系问题集中了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义者宜也”。追求私利是人的欲望本能,但是追求私利应以“义”为前提,以义制利,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的义利观可概括为“重义而不轻利”。而荀子则提出:“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已经有了重义轻利的倾向。董仲舒提出:“夫人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否定了君子在合乎“义”的情况下追求“利”的合理性,这与孔子所赞许的“义然后取”和荀子说的“好利恶害”明显不同,进一步割裂了义利之间的关系,也把重义轻利的观点绝对化了。
宋明理学家承袭、发挥董仲舒的观点,严义利之辨,倡导贵义贱利。程颢认为“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义利关系被视如水火之不相容,有义则无利,有利则无义,朱熹提倡“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心学大师王阳明也主张“去人欲而存天理”。“义”作为一种价值原则被提升到宇宙本体和形而上学终极存在的高度,称为“天理”,“利”因“人欲”恶的性质而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先秦儒家所谓“合义”的利也不存在了,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利”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清初,思想家颜元继承、发扬了事功派的功利思想,在义利关系上对董仲舒和宋明理学的观点作了尖锐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孔子义利观的本来面貌。他主张“以义为利”的观点。他说:“以义为利,圣人平正道理也。……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后儒乃云‘正其谊,不谋其利’,过矣!宋人喜道之以文其空疏无用之学。予尝矫其偏,改云:‘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义利并不对立,在正谊、明道的前提下,必须谋利计功,求义中之利。颜元还以种田、捕鱼为例说明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是必须讲求功利和收益的:“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正义明道就应该谋利计功,不讲功利,义、道之事空洞的腐儒直言,于国于民毫无益处。这里,颜元实际上是将功利看作是“正谊”、“明道”的出发点和归宿。
颜元对程朱理学将义利对立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尤为反感,他认为,舍形无性,人形不但不是人性的累害,而且正实现了人性。而人的欲望又满足人形体各方面的需要,因此也是人性的必然表现,是人之常情,不能像程朱那样将其看作是罪恶性质的人欲。所以他说:“故礼乐缤纷,极耳目之娱而非欲也”;“位育乎成,合三才一性而非侈也”。主张有其体必有其用,并以其用通有其体,这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根本否定。
颜元认为,谋利计功是人的活动的普遍特征,道德不是空话而存在于人们谋利计功的行为之中,“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所以“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他的这些观点,继承了先秦儒家“富贵乃人之所欲”,君子“义然后取”的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比较好的将义利统一起来,可以说是向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复归。
在道德评价中,之所以谋利计功,就在于“理由事先”、“理由功著”,必须通过实事实功的实际效果,道德才得以充分体现。仁义并非仅存于内在的道德世界之中,还应当具体展现于外在事功的开创过程之中。正是外在事功,构成了内在道德的现实确证。外在事功对于实现人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彰显内在德性的光辉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的离事功则“言仁义者陆沉泥腐”,“无事功之仁义”强调的正是这一点。而理学家中时道德境界,轻视物质生活,把两者对立起来,宣扬重义轻利,甚至讳言功利、不求效用,必然导致道德价值发生混乱。
颜元反对只强调动机而否定效果,它批判理学家热衷于静坐空谈心性道德,不办经济生民的实事,形成了一种崇......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