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过秦论中是如何论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

答案:3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3 18:00
  • 提问者网友:浪荡绅士
  • 2021-11-12 22:46
过秦论中是如何论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蓝房子
  • 2021-11-12 22:53
有两解:

因为不实行仁义,秦国攻守的形势发生转变。

秦国过去的攻与如今的守,形势发生转变,而不施行仁义(所以最终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请看以下内容。
对贾宜《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人们的认识似乎很一致:
广东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2004年)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高一语文跟我学》译文为:“不施仁政,而使秦始皇执政前后攻守的形势不同造成的啊。”(2002年)
南方出版社出版、任志鸿主编《中学教材优化全析》译文为:“不施行仁政,使进攻和防守的形势截然不同啊。”(2005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必东主编《中学语文备课全书》译文为:“没有施行仁义,而进攻与防守的形势不同了。”(1998年)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编《高中语文疑难解析》译文为:“是由于它没有实施仁义的政治,而攻守的形势不同了。”(1986年)
但是,请大家想一想:秦国攻守之势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不施仁政”吗?也就是说:秦取攻势时,它是施行仁政的吗?文章前面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外连横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讲的显然不是“施行仁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也。”也可以证明秦在夺得天下之前并非“施行仁政”
因此,有人以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而”的前后不是因果关系或承接关系,而应为转折关系,“而”应为“然而”。而最好是将“攻守之势异也”和“仁义不施”调换顺序,将这一句理解为“攻守之势异也而仁义不施”。
这样理解,
一、是事实:秦统治前后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它却不施行仁义;
二、有可能:《过秦论》为赋体文,作者为了语气顺畅,将句子内容前后调换是有可能的。
三、和下文一致:《过秦论》下篇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11-13 00:33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到以弱天下之民等不就说明不施仁政吗
  • 2楼网友:轮獄道
  • 2021-11-12 23:23
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