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大家谁给我总结一下儒道墨法

答案:4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6 16:36
  • 提问者网友:欺烟
  • 2021-03-26 07:35
大家谁给我总结一下儒道墨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末日狂欢
  • 2021-03-26 08:19
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即“无为”的思想。三家激烈争论,但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此时,主张面对未来的法家横空出世。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这里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当时许多有罪或者无辜的贵族和贫民,还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韩非。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评价法家思想“礼下小人,刑上大夫,刑礼不偏,谓之法家,谓之圣道”。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没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低血压的长颈鹿
  • 2021-03-26 11:02
儒家 毫无疑问孔子是老大,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里,也就是“仁”,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仁者,爱人也”。春秋末年那是一个“非礼”的年代,礼崩乐坏,社会动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不可胜数),奴隶制的残酷极不珍视人的生命,陪殉者少则十来人,多则上百人。于是孔子站了出来,高呼复礼倡仁爱护百姓游说于列国之间著书立说。孔子是强调要秩序的,有等级的,相对于孟子爱一切人的“兼爱”来说,孔子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虽说兼爱从心理上为绝大多数人接受,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有等差”的爱更符合现实。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不管是分田制禄还是民贵君轻,都是要求国君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孟子思想的根源就在性善论,也就形成了他气势浩然的文风和至大至刚的内在气质。他既反对兼爱又否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为我”,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 孟子之后还有荀子,如果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的话,荀子就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两人各执一端以立论,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因为性善,所以孟子专尚王道,因为性恶,所以荀子兼尚霸道。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因此仅仅用道德礼义的软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强制的约束,故须施行赏罚,,这也是重法思想的最早来源吧。总的来说,荀子的学说是隆礼和重法兼行,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 墨家 墨家创始人墨子原来也是学儒的,后另立门派,奉行大禹遗教,他的思想最核心的就是“十大纲领”,其中重要又是兼爱非攻,他认为“仁”就是爱一切人,要“无等差”的,他是反对有等级的。他的学派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团体,纪律严格,用老师的话说就相当于“黑手党”,像电视里江湖门派一样,充满侠义精神,很富有平民色彩。另外墨家重质轻文,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鲜明。 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曾拜师于荀子,因此他继承了荀子重法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同时也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子的柔弱无为,对道赋予了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 从这三家学派的服务对象上来说,法儒都 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先后被统治阶级推崇,而为全民服务的墨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时代趋势,受到排挤、冷遇,后沦落为游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却渐趋衰微,后来侠客也被官方围剿,结果不是隐逸山林就是沦落为朝廷鹰犬,大多变了性质。这也反映出为国为民间的巨大矛盾。 儒法在政治上的影响在古代形成了一套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历代君主莫不如此,和平盛世,用儒来宣扬仁义粉饰太平,如有人胆敢危害其利益,立马拿出那套严刑峻法来铲除异己。不过前者要公开干,大张旗鼓,后者只能偷偷地进行,实在不行的话也要打着前者地旗帜去干,这一显一隐,无不显示出统治阶级地本质。 道家 在这几家学派稍前,还有一派影响很大,那就是老子领衔的道家,他的思想就有点诡秘了,探讨的都是些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探索的是宇宙原始,追寻的是万物本源,说的都是些玄思,其关注的多是自然方面。老师曾经有一段很形象的比喻来概括老子和孔子:如果说孔子是行走于大地的象,那么老子就是翱翔于九霄云外的龙。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也。 道家的另外一位重量人物就是庄子,他关注的多是人生,在老子的“无为”学说的基础上进而齐万物(天下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尚返真,追求主观精神上的恬淡逍遥,避世自得,形成了与儒墨诸家学派的对立与互补。这种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在世人眼中看来多属放浪形骸,疯疯癫癫。与世俗隔得太远了,故道家多受冷遇虽然在朝代之初帝王多用道家得“自然无为”来进行休养生息,但始终无法取得和儒法一般的地位。 道家的影响对对于文人来说形成了一种隐逸、洒脱的精神气质,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独特气质吧。 总的来说,虽然学派之间有诸多差异,不过他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比如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孟子、荀子分别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和“礼乐”学说,墨子原来也是师儒的,其思想也是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还有韩非师荀子,发展了其重法思想。 如果归纳起来,从社会态度的角度来看,“儒法墨”可成一派,道家自成一派,前者强调入世,要积极地干预社会政治,后者强调出世,回避社会现实,说成回避而不是逃避是因为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本来就难以分清对错,是否消极积极往往不可轻易盖棺定论。作为前者不管是“仁”还是“法”都是要求人们融入社会,在世俗中改造人生关注生活,后者则是以一种亲近自然的态度去追求自由,不愿在世俗中受束缚,这种要求个性解放、张扬自我的态度往往在仕途中走不通,为什么许多有志之士、富有思想的年青人一进入官场就似乎沉沦了,一腔热情都被“案牍之劳形”给熄灭了,最后沦为平庸。这是因为有太多束缚,之前的理想都淹没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年复一年的事业竞争勾心斗角中了,于是一种质朴、自由的隐逸生活多为向往。“大隐隐于市”,许多人也会在市井中享受他们安逸潇洒的人生。
  • 2楼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3-26 10:43
个人意见:儒家思想纯粹的害人~~帝王都推崇儒家那是能巩固他们的江山 (说白点:为什么我们要忠于某个皇帝 等等这些问题 都是儒家思想的熏陶 灾难
  • 3楼网友:末日狂欢
  • 2021-03-26 09:21
儒: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积极入世道:万法自然,顺应天道,讲究随遇而安,消极避世墨:1个复杂的学派,既反对征伐,讲究非攻,兼爱,还强调任侠(行侠仗义,是中国古代侠客的起源),墨守成规,善于打仗,但反对征战法:用制度来统治人,法制社会的法来自他们,用各种各样的规矩,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