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常见的认知偏差有哪些?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03:04
  • 提问者网友:像風在裏
  • 2021-04-01 22:20
常见的认知偏差有哪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鬼未生
  • 2021-04-01 22:35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这种原理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同样适用。

概述
  当教师面对一个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面对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时,教师总是基于对学生的基本认知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内在的教学思维活动与判断,并据此而确定自己相应的教学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认知是教师教学行为抉择的基本依据。然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并不总是正确的。实际上,受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制约,教师对于学生的人际认知有时是不正确的,是有偏差的。教学交往中的认知偏差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因效应所导致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着强烈的作用。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对交往对象作出判断的。首因效应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到交往中的态度,从而影响到教师的行为。如果一个学生给教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教师则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他可能备加关心和注意,并给予特别的帮助。这就是常说的先入为主。首因效应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往往是不准确的或者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有偏差的。
晕轮效应导致
  晕轮效应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常见的一种十分普遍的认识偏见。在认知时,人们常常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其他未知觉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就好象晕轮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之为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往往是在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知觉的评价。晕轮效应不仅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而且最终可能影响学生的成绩。因此,教学交往中的认知晕轮效应引起的偏差,可能产生一种自我应验的预言。如果教师不消除晕轮效应的认知偏见,那么教师对那些有明显优点的学生存在的不足看不到,对其不足不予纠正;而对那些有明显缺点的学生,则视其是一无是处,找不到优点,这就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投射效应导致
  投射效应是指在认知时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及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这种推己及人的情形,在教学交往中也是常见的。如有些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去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却难以接受和理解,不过,教师却认为自己是这样理解知识进行思考,那么学生也一定会这样去理解和思考,并据此组织和传递知识信息,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教学交往上的失败。
近因效应导致
  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留下清晰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这就是近因效应。首因和近因效应都是使个体认知发生偏差的心理因素,只不过个体获得的信息对认知情况的作用条件不同罢了。假如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感知,人总是倾向于前一种信息,并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是首因效应。假如人们先知道某人第一信息,隔较长时间后才了解第二个信息,这第二个信息便是最新的。这最新的信息则会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即是近因效应。

蕴含的进化逻辑
  如何解释认知偏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经济学家认为,大脑通常采用简单程序应对复杂环境,因此出现偏差在所难免。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认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关,是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保持自尊或者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不过,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M. G. Haselton)和列托(D. Nettle)认为目前已有的解释难以令人满意,给出的都是表面答案。他们提出了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通常的决策不是犯不犯错误的问题,而是犯哪种错误的问题。   简单地说,错误管理理论认为人类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通常面临着出现差错的风险。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   错误肯定是把噪音当成信号,比如把没病的人识别为有病的;而错误否定则是把信号当成噪音,比如把有病的人识别为没病的。两类错误,在进化环境中通常具有的代价是不同的。   哈瑟尔顿和列托认为,许多认知偏差都是自然选择配备给人们的行为手册,指导人们以犯错误的方式适应世界,因为如果不犯这种错误,就可能会犯代价更高的错误。举例来说,把有毒的蘑菇当成没毒的风险就远远高于相反的情形。因此,假如一个原始人在野外找吃的,看到一种从来没见过的蘑菇,在不能判断对方是否有毒的情况下,假设蘑菇有毒的代价无疑是可以接受的(即使这种判断可能是错的),顶多就是挨饿。可这位老兄要是饥不择食,假设蘑菇是没毒的,恐怕就有中毒身亡的代价。因此,认为不熟悉的蘑菇可能有毒的错误感知和判断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有社会认知偏差等。追问我问的常见的认知偏差..没问什么是认知偏差..并且请您不要胡乱复制粘贴糊弄人....追答认知偏差常源于两个方面: 定义,立场。二者和其下的分类常常是相互穿插的。
定义也分两种: 对概念的定义和对语言的定义
每个人对善恶等概念的定义不同,认识世界的方法不同,人习惯把事情分类,分类的方式,选择的原则,就是概念。一件事被归于哪一类常常每个人不同,在相同的分类名单下内容不同,就是偏差了。

人类,尤其是同种族同地区的使用一套语言体系,,但每个人对每个词,尤其是名词和形容词的使用方式上的差异造成偏差,你和别人说同一句话,但你们对语言中的主体或者对主体的限制规范用语的认识不一样,于是同一句话,表达的意思在你心里和对方不一样,就是如此。

我曾经和某人争论问题,我说某些人认为美国是个政治体制空前完整,形式也有很大突破的国家,但不可能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个最后的永恒国度……总之没有日不落的世界,认为好的东西就不会被更替所影响是幼稚的,他同意前面的观点,但不同意我说的话,他认为幼稚这个词只能用来形容小的轻微的事件,还带有少不更事,可爱的,可以原谅其错误的,不会带来什么伤害的概念或者人。这是他对“幼稚”的定义。明显在他的定义中我把一个政治历史的概念当作了小儿科。“在我而言则是表示:不够成熟的,不能真正规范或者定义某个事物的,不完善的,而且他的定义方式我也认可是此语的使用范围。这样的态度是不适合用来讨论严肃的问题”也许我们都没错,也许我们都错了,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但认知有偏差。

立场包括两个方面,

在表达和规范上你要考虑的你的立场。 你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你对善恶和是非的定义肯定和你的敌手不同,于是你们在原则和原理的认知上产生了偏差。

在你所在的立场上形成的认知系统必然也和别的立场上的不同。 比如君主社会要求忠实作为美德,神权社会要求虔诚做为美德,但现在恐怕又不一样的了。前者被称为奴性,后者被成为迷信,但事实上呢?人家在人家的社会中生存,必须遵从人家的法则,生物界是法则世界,人再自以为厉害也是其中一员,社会再高级也是法则社会。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4-02 00:12
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