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请教各位文学爱好者 高分悬赏哦~谢谢

答案:7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1 16:58
  • 提问者网友:人生佛魔见
  • 2021-04-30 23:58
请各位推荐一篇你最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 题材不限 字数不限 最好能附加引起你共鸣的原因 便于我理解 谢谢啊 哪怕古诗古文演讲稿都可以 只要你喜欢就可以来秀一番 真的很感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5-01 01:17
《红楼梦》!开篇不读《红楼梦》,读遍诗书也枉然!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5-01 07:34
《红楼梦》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优美的语言艺术和巧夺天工的结构布局以及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个性化,这些都是他数十年修改加工的智慧结晶。
  • 2楼网友:千夜
  • 2021-05-01 06:09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
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
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如果把徐
诗中《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以下简称
《雪花》、《康桥》、《风》)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
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比较,因为这三首名篇风格
之一致,内在韵脉之清晰,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
首诗!”(茅盾《徐志摩论》)
  徐诗中表现理想和希望感情最为激烈、思想最为激进的诗篇当推《婴儿》。然
而,最真实传达“一个曾经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志摩自序)
诗人心路历程的诗作,却是上述三首。在现代主义阶段,象征不仅作为一种艺术手
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诗人朝向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
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新
月》四卷一期《志摩纪念号》)是的,徐志摩用了许多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
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康桥的梦”
及“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的无限惆怅。如果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
实去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传统诗是建筑于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义时代
的。),那么,我们不难理解人们对于《雪花》、《康桥》和《风》的偏爱。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
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
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
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
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
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
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
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
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
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
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
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
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
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
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
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
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
简单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词仍不过时,只是我们需有宽容的气度。《康桥》
便是《雪花》之后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在大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
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意情怀。
而这又是与《雪花》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只当追求和守护的梦幻终被现实的锐
利刺破之时,《风》才最后敞开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
无限留恋和惆怅。因此我们说,《雪花》、《康桥》和《风》之成为徐志摩诗风的
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言风格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吸相连。茅盾
在三十年代即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
们研究。”(《徐志摩论》《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诗第一集《志摩的诗》首篇。
诗人自己这样的编排决非随意。顺着《雪花》→《康桥》→《风》的顺序,我们可
以看到纯诗能够抵达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纯诗的极限。如是,对徐志摩的全景观或
许有另一个视角吧!

  • 3楼网友:归鹤鸣
  • 2021-05-01 04:35
狼图腾 从狼的身上 我看到 许多 人类 所缺失的 品德
  • 4楼网友:大漠
  • 2021-05-01 04:25

纳兰性德的《金缕曲》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 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 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初年杰出的词人,梁启超在评价他的词作时,说他“直追李主”。况周颐也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现存纳兰性德的词作,有三百多首。这些词,有写爱情的苦闷,有写仕宦的烦恼,有写塞外风光与江南景物,也有表现封建社会行将崩坏时地主阶级有识之士的失落感。许多词,写得凄婉动人,其中又充塞着磊落不平之气,在词史上独具一格。可惜,纳兰性德只活了三十一岁,作为贵介公子、皇室侍卫,生活面比较狭窄,这不能不对创作也有所影响。在二十四岁那年,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顾贞观后来重刊纳兰的词作,更名《饮水词》。〔金缕曲〕《赠梁汾》则是纳兰词中熠熠生辉的一首绝唱。  纳兰性德与顾贞观心心相印,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现实有共同的认识。据顾贞观说,吴兆骞被诬流放,纳兰性德看了顾给吴的两首〔金缕曲〕,异常感动,决心参予营救吴兆骞的活动,并且给顾贞观写了这首披肝沥胆的诗篇。  “德也狂生耳”,起句十分奇兀,使人陡然一惊;因为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宰辅。纳兰性德风华正茂,文武双全,在他面前正铺设着一条荣华富贵的坦途。然而,他竟劈头自称“狂生”,而且还带着颇为不屑的语气,这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不得不注意品味。  跟着三句,是他对自己身世的看法,“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缁尘即尘污,比喻世俗的污垢。纳兰性德化用谢朓“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的诗意,说自己生长在京师的富贵人家,蒙受尘世的污浊。“偶然间”三字。表明他并不希罕金粉世家繁华喧嚣的生活。在词的开头,他就坦率地把自己鄙薄富贵家庭的心境,告诉给顾贞观,是希望出身寒素的朋友们理解他,不要把他看成是一般的贵介公子。  “有酒惟浇赵州土”。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平原君即战国时代赵国的公子赵胜,此人平生喜欢结纳宾客。李贺写这两句诗,对那些能够赏识贤士的人表示怀念。他举起酒杯,浇向赵州,觉得茫茫宇内,惟独平原君值得景仰。纳兰性德径用李诗入词,同样是表示对爱惜人才者的敬佩。当然,他和李贺的心情不尽相同。李贺怀才不遇,攀附无门;纳兰性德生长名门,青云有路。但是,他从顾贞观、吴兆骞等人的遭遇里,深深感到社会的不平,感到人才总是无法逃脱遭受排挤的厄运,因而忧思重重,满怀悲愤。他也知道,他的心境,很难得到世人的理解,他呼喊:“谁会成生此意”,透露出孤独落寞的悲哀。总之,他的失望、彷徨、牢骚之情,统统包含在反诘的口吻之中。 

  • 5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5-01 03:10
苏轼的《江城子》
  • 6楼网友:大漠
  • 2021-05-01 01:32
其实我个人认为红楼梦无论是价值还是可读性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