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还是佛教徒们为了宣传编造的?
答案:6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3 14:16
- 提问者网友:放下
- 2021-02-13 08:38
观音菩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还是佛教徒们为了宣传编造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2-13 10:02
观世音与瑜伽皆源于古印度传统文化,观世音是梵文Avolo以te’vga(阿婆卢吉低舍婆罗)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唐时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 观音”,一直沿用至今。
“观世音”,是我国佛经翻译家的一个创造,他们为何造出这么个令人费解的怪名字?原来,这是根据佛经的说法:(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称:现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晶)称:若有众生,遭亿百十咳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有解脱,无有众恼。东晋·僧肇<注维摩诘经)称: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亦名观世念,亦名观自在也。就是说,神通广大的观世音,在众生受苦受难时,称诵其名号,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刻前往解救。“观世音”这个名称就显示出这位菩萨的大慈大悲和神遣无边。声音不用听而一“观”即知,是观世音的绝招儿。应该属于特异功能之类。
以眼“观”音,对世俗来说不可理解,但佛教中却有“六根互用”的一套理论,不但以眼可以“观”音,还可“观”香、“观”味(味道)等。所谓“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及其功能。“根”为“能生”之义如”眼根”能识色,“耳根”能听声,“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尝味,“身根”有所触等。
佛教认为,“六根”即是生死之根,超脱生死,就要清除“六根”的污垢,修持布施、持戒等种种功德,以达到“六根清净”的境界。六根清净了,就能消除障碍,显发种种妙用。不但六根各自的功能大大增强,而且町以进而达到“六根互用”的高级境界。即六根中的任何一根都能代替其他诸根的作用。
如来佛在六根互用上达到了极为圆满的程度,<涅盘经)称: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特别谈到几位菩萨六根互用的特异功能:“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河神女非鼻而闻,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但这些菩萨的本事比起以目观到尘世苦难众生的求助声,即能前往解救的观世音菩萨.差得远了。
观音菩萨又名“观自在”,何义也?佛教宜扬大涅盘有“常乐我净”四德,即永恒、恬静、自在和清净的境界。佛菩萨破除了世俗各种无名烦恼,名为“得大自在”。彻底摆脱种种束缚而能充分主宰之“我”,谓之“自在”,亦即上边提到四德的’我德”,“观自在”是唐玄奘所译。如(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关于“观自在”的含意有两层,一是表示大智慧,显示她能够完全“自在”地“观”察事理无碍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菩萨应机赴感,寻声救苦,从心所欲,了无障碍。
观音菩萨如此之“神”,那么其来历又是如何呢?
事实确实如此。观世音同许多菩萨一样,是信徒们塑造增饰出来的。其最初的原型是古印度的双马童神。
观音原是双马童:印度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雅利安人人主印度河流域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并实行一种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它把人分为4个不同的等级:婆罗门(祭司,统治阶级)、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此外还有最为低贱的“不可接触的贱民”。
在奴隶制社会中,出现了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救以(吠陀)为最古经典。(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学遗产,被称为印度人在世界文学史上“说出的第一句话”,也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学问”之意,后来经过婆罗门的解释,逐渐被说成是宗教的“圣典”,是神示的“圣经”。以古梵文写成,主要是对神的赞歌、祭词、咒词等,共有四部,以《梨俱吠陀》产生最早,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比中国的<诗经)还早;(梨俱吠陀)涉及了许多神,按重要性来说,第一位是大英雄战神因陀罗,其次是火神阿膏尼,再次是酒神苏摩,第四位即双马童神。
双马童,为梵文A’svin(阿湿波)的意译。是婆罗门教、印度教崇拜的神明。他俩是孪生兄弟,是不可分离的—对美丽的青年天神。这一对兄弟强壮、灵巧、聪明、敏捷,嗜好蜜,皮肤也是蜜黄色的,头戴莲花冠。他们坐金色的三轮车,驾车的是马、牛或鸟、鹰、天鹅,车的速度比思想还要快。金车在黎明时出现,像太阳一样,…—天就驶过了天空,掠过大地。其形象有时是一对并肩相连的小马。
双马童的主要功德是救苦救难,尤其能治病。他俩能使瞎子复明,残废复全,能使无奶的牛产奶,阉人的妻子生子,使老女得夫,沉船获救。他们曾使一位老仙人恢复健康,延长寿命,返老还童;又治好了一些病老残废;还主持婚姻,使不少人得到妻子。<梨俱吠陀)中还常常提到双马童救了一个落水者。那人沉溺在黑暗的大海中,只抱着一根木头,向双马童呼救,双马童便驾着百桨木船飞快地救他脱险。还有人被坏人绑起来.扔在水里挣扎了九天十夜,最后让双马童救活了。有些人掉在丁黑洞洞的坑里,或落在满是火焰的坑里,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时候,也是双马童来救援,让他们喝下清凉的饮料,寓了险境。有的女人在战争中被砍掉丁广条随,双马童便蛤她安上了一条铁腿或铜腿。总之,被他们救助的人不计其数。双马童还能降妖伏怪。他们在当时的天竺(古印度)受到广泛的倌奉。
显然,双马童是古印度人民特别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下层百姓的一种美好寄托和慰藉。后来,大乘佛教受其影响,塑造了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大慈大悲的观世音继承了双马童的全部功德。
婆罗门教的軎神双马童被佛教吸收后,形象也渐人格化,由神马驹而为威猛伟丈夫。双马童虽被脱胎换骨地改造了,然而在佛门中并未完全绝迹,无上部瑜伽密教六观音中即有一位马头观音。
观音是位”大太子”:佛教还把观世音说成是出身王家,乃金枝玉叶。<悲华经)称:有轮转蚤王,名无诤念。王有四子,第一大予名不晌,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子名王象,即丈殊菩萨;第四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
太子不恂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佛陀给他起名叫观世音。不恂的父王无诤念后来成佛,为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即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不恂之弟尼摩也成为大势至菩萨。以故,父子三人成为“西方三圣”,观世音与其弟大势至成为父亲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
还有的佛经把这两位王子说成是莲花所化生。(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云:普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戚棍,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化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砚世膏;力名宝尚,即是得大挣(又称大势至)。
莲花是世间有名的观赏花卉,也是瑜珈术、佛教的一种象征。据佛教传说,佛祖降生前出现八种祥瑞之相。百鸟齐鸣,鲜花盛开,池沼内突然长满大如车盖的美丽莲花。王后摩耶夫人受到感应退人后宫,这时,菩萨化作一头六牙白象来人胎……
早在佛教产生之前,瑜珈术、婆罗门教即祟尚莲花,传说创造世界的大梵天就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还宜称莲守一茎一花之节,花色红白与绿叶相间,这三色分别代表梵天(创造神)、湿婆(毁灭神)、毗湿奴(保护神)三大神,成为印度思想的象征。
莲花被佛教吸收后,成为佛陀的象征。在佛教艺术中,莲花形象早于佛陀造像,在早期佛教雕塑中常以莲花来表现佛陀,因而莲花与佛教关系极为密切。(大日经疏)卷十五称:“如世人认莲华为吉祥清净,悦可众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擅华为最吉祥。”(“莲华”即“莲花”)在佛教典籍中,擅花亦经常出现,如著名的(妙法莲华经)即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沽高雅。莲花本身所具有的出污泥而不染,沽身自好的不凡气质,被佛教引申为:现实世界整个是秽土污泥,肮脏不堪,但佛教可使人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之境地。故以莲花为喻。
因而佛经中把观音菩萨说成莲花所化,也是很自然的了,观音菩萨何以由“男”而变“女”?
观音菩萨来到中国安家落户,是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无量寿经)巳被传诵。东晋时期,我国开始盛行往生阿弥陀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并产生了佛教重要宗派——净土宗。传为东晋高僧慧远等创立,宜称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即“往生安乐国土”。唐初净土宗极为盛行,信仰者不可胜数。当时有连续诵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的人诵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天竟念几万声甚至十万声!((佛祖统记)卷二十六)作为极乐世界第二大神的观音菩萨自然也受到广泛崇拜。不过,对世俗来说,阿弥陀佛地位太高丁,不敢与他直接对话。比较起采,观音菩萨要显得平易近人,而他“观”人“世”苦难之“音”,又似乎“随叫随到”,更令人感到可亲可敬可以信赖。唯一不足的是:观世音的性别多少使广大妇女信徒感到遗憾。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地迅速发展,信徒日众,其中出家的尼姑和在家的女居士人数骤增。不少上层妇女如北魏的灵太后等人,也笃信佛教,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这就便广大的善妇信女们产生了疑惑:佛国净土中的诸佛、菩萨和罗汉们皆为男性,难道女人就没有——点“门儿”了吗?既然如此,女信徒何必非得皈依佛门?这样,势必会失去大批的妇女群众。道教在这一点上,就很圆满。在道教的神仙世界里,从上到下有以王母娘娘为首的一大批女神仙。
按说,菩萨早巳脱离了人间凡胎,应无性别之分。但出于上面原因,再加上慈母之爱、女性之美,颇能打动凡心,又有道教的榜样,于是佛教只好打破清规,“随乡人俗”,向中国的世俗让步。历史证明,西天的各路神明要想在中国站住脚跟,就必须汉化、世俗化。因此,佛门必须塑造出一位女菩萨,以满足广大群众(包括男信徒)的需要。
充当一位女菩萨,观世膏最有条件。佛经门把他塑造为大慈大悲的化身,并赋予他具有三十三变化身、救十二大难等超级功能。在其变化身中,即有一些女身。
以上表明,观世音为了说法需要可以变换性别,变换各种身份。后来为了广大善男倌女的需要,观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一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世俗欢迎。比较而言,道教在塑造构饰女性神上,要比佛教高明—些。道教中女神众多,诸如王母、斗姆,各种老母、元君、天妃(妈祖)、麻姑、紫姑、何仙姑、九天玄女,还有名目繁多的娘娘们,可谓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可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观音传大略说:妙庄王有三个女儿,名妙因、妙缘、妙善,妙善即后来得道的观音。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庄王为她们择婿,大女、二女很高兴地答应了,但三女妙善死不同意,执意出家为尼。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了王宫。后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此时妙善已修行得道,遂变化为一老僧进朝奏道:“非至亲手眼方可医得。”妙庄王只有自己的女儿是至亲,便动员大女二女作出“牺牲”,来救自己,但她俩如何肯献出手眼?老僧便告庄王道:“香山仙长济度生灵,求他一定能成。”这位香山仙长即妙善修行而成。仙长来到王宫,自己断手剜眼献给庄王。庄王服之即愈,一见仙长没了手眼,十分痛心,吁叩天地,请求神明使仙长再长出手眼。少顷,仙长果然长出了手眼,并且一下于长出了一千只手、—千只眼,是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香山仙长道出自己来历,与庄王畅叙父女之情,极其欢洽。妙替劝父王皈依佛门,修德行善,庄王高兴地答应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宣传佛教救化的故事。而且其中还融会了浓厚的儒家孝道和道教的神仙思想(妙善修得道盾成为“仙长”),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产物。
后来有人干脆把根本不存在的妙庄王说成是春秋时代的楚庄王,公主妙善以自己手眼救活父王后,庄王命在香山建寺,塑像“全手全眼”,但宦官误听,传旨为“千手千眼”,于是塑出了千手千眼观音(妙善)像。其实,佛教经典所说的千手千眼的来历,与上面说法完全不同。千手千眼观世音为无上部瑜伽密宗的六观音之一。
“观世音”,是我国佛经翻译家的一个创造,他们为何造出这么个令人费解的怪名字?原来,这是根据佛经的说法:(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称:现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晶)称:若有众生,遭亿百十咳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有解脱,无有众恼。东晋·僧肇<注维摩诘经)称: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亦名观世念,亦名观自在也。就是说,神通广大的观世音,在众生受苦受难时,称诵其名号,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刻前往解救。“观世音”这个名称就显示出这位菩萨的大慈大悲和神遣无边。声音不用听而一“观”即知,是观世音的绝招儿。应该属于特异功能之类。
以眼“观”音,对世俗来说不可理解,但佛教中却有“六根互用”的一套理论,不但以眼可以“观”音,还可“观”香、“观”味(味道)等。所谓“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及其功能。“根”为“能生”之义如”眼根”能识色,“耳根”能听声,“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尝味,“身根”有所触等。
佛教认为,“六根”即是生死之根,超脱生死,就要清除“六根”的污垢,修持布施、持戒等种种功德,以达到“六根清净”的境界。六根清净了,就能消除障碍,显发种种妙用。不但六根各自的功能大大增强,而且町以进而达到“六根互用”的高级境界。即六根中的任何一根都能代替其他诸根的作用。
如来佛在六根互用上达到了极为圆满的程度,<涅盘经)称: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特别谈到几位菩萨六根互用的特异功能:“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河神女非鼻而闻,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但这些菩萨的本事比起以目观到尘世苦难众生的求助声,即能前往解救的观世音菩萨.差得远了。
观音菩萨又名“观自在”,何义也?佛教宜扬大涅盘有“常乐我净”四德,即永恒、恬静、自在和清净的境界。佛菩萨破除了世俗各种无名烦恼,名为“得大自在”。彻底摆脱种种束缚而能充分主宰之“我”,谓之“自在”,亦即上边提到四德的’我德”,“观自在”是唐玄奘所译。如(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关于“观自在”的含意有两层,一是表示大智慧,显示她能够完全“自在”地“观”察事理无碍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菩萨应机赴感,寻声救苦,从心所欲,了无障碍。
观音菩萨如此之“神”,那么其来历又是如何呢?
事实确实如此。观世音同许多菩萨一样,是信徒们塑造增饰出来的。其最初的原型是古印度的双马童神。
观音原是双马童:印度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雅利安人人主印度河流域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并实行一种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它把人分为4个不同的等级:婆罗门(祭司,统治阶级)、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此外还有最为低贱的“不可接触的贱民”。
在奴隶制社会中,出现了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救以(吠陀)为最古经典。(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学遗产,被称为印度人在世界文学史上“说出的第一句话”,也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学问”之意,后来经过婆罗门的解释,逐渐被说成是宗教的“圣典”,是神示的“圣经”。以古梵文写成,主要是对神的赞歌、祭词、咒词等,共有四部,以《梨俱吠陀》产生最早,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比中国的<诗经)还早;(梨俱吠陀)涉及了许多神,按重要性来说,第一位是大英雄战神因陀罗,其次是火神阿膏尼,再次是酒神苏摩,第四位即双马童神。
双马童,为梵文A’svin(阿湿波)的意译。是婆罗门教、印度教崇拜的神明。他俩是孪生兄弟,是不可分离的—对美丽的青年天神。这一对兄弟强壮、灵巧、聪明、敏捷,嗜好蜜,皮肤也是蜜黄色的,头戴莲花冠。他们坐金色的三轮车,驾车的是马、牛或鸟、鹰、天鹅,车的速度比思想还要快。金车在黎明时出现,像太阳一样,…—天就驶过了天空,掠过大地。其形象有时是一对并肩相连的小马。
双马童的主要功德是救苦救难,尤其能治病。他俩能使瞎子复明,残废复全,能使无奶的牛产奶,阉人的妻子生子,使老女得夫,沉船获救。他们曾使一位老仙人恢复健康,延长寿命,返老还童;又治好了一些病老残废;还主持婚姻,使不少人得到妻子。<梨俱吠陀)中还常常提到双马童救了一个落水者。那人沉溺在黑暗的大海中,只抱着一根木头,向双马童呼救,双马童便驾着百桨木船飞快地救他脱险。还有人被坏人绑起来.扔在水里挣扎了九天十夜,最后让双马童救活了。有些人掉在丁黑洞洞的坑里,或落在满是火焰的坑里,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时候,也是双马童来救援,让他们喝下清凉的饮料,寓了险境。有的女人在战争中被砍掉丁广条随,双马童便蛤她安上了一条铁腿或铜腿。总之,被他们救助的人不计其数。双马童还能降妖伏怪。他们在当时的天竺(古印度)受到广泛的倌奉。
显然,双马童是古印度人民特别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下层百姓的一种美好寄托和慰藉。后来,大乘佛教受其影响,塑造了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大慈大悲的观世音继承了双马童的全部功德。
婆罗门教的軎神双马童被佛教吸收后,形象也渐人格化,由神马驹而为威猛伟丈夫。双马童虽被脱胎换骨地改造了,然而在佛门中并未完全绝迹,无上部瑜伽密教六观音中即有一位马头观音。
观音是位”大太子”:佛教还把观世音说成是出身王家,乃金枝玉叶。<悲华经)称:有轮转蚤王,名无诤念。王有四子,第一大予名不晌,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子名王象,即丈殊菩萨;第四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
太子不恂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佛陀给他起名叫观世音。不恂的父王无诤念后来成佛,为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即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不恂之弟尼摩也成为大势至菩萨。以故,父子三人成为“西方三圣”,观世音与其弟大势至成为父亲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
还有的佛经把这两位王子说成是莲花所化生。(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云:普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戚棍,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化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砚世膏;力名宝尚,即是得大挣(又称大势至)。
莲花是世间有名的观赏花卉,也是瑜珈术、佛教的一种象征。据佛教传说,佛祖降生前出现八种祥瑞之相。百鸟齐鸣,鲜花盛开,池沼内突然长满大如车盖的美丽莲花。王后摩耶夫人受到感应退人后宫,这时,菩萨化作一头六牙白象来人胎……
早在佛教产生之前,瑜珈术、婆罗门教即祟尚莲花,传说创造世界的大梵天就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还宜称莲守一茎一花之节,花色红白与绿叶相间,这三色分别代表梵天(创造神)、湿婆(毁灭神)、毗湿奴(保护神)三大神,成为印度思想的象征。
莲花被佛教吸收后,成为佛陀的象征。在佛教艺术中,莲花形象早于佛陀造像,在早期佛教雕塑中常以莲花来表现佛陀,因而莲花与佛教关系极为密切。(大日经疏)卷十五称:“如世人认莲华为吉祥清净,悦可众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擅华为最吉祥。”(“莲华”即“莲花”)在佛教典籍中,擅花亦经常出现,如著名的(妙法莲华经)即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沽高雅。莲花本身所具有的出污泥而不染,沽身自好的不凡气质,被佛教引申为:现实世界整个是秽土污泥,肮脏不堪,但佛教可使人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之境地。故以莲花为喻。
因而佛经中把观音菩萨说成莲花所化,也是很自然的了,观音菩萨何以由“男”而变“女”?
观音菩萨来到中国安家落户,是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无量寿经)巳被传诵。东晋时期,我国开始盛行往生阿弥陀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并产生了佛教重要宗派——净土宗。传为东晋高僧慧远等创立,宜称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即“往生安乐国土”。唐初净土宗极为盛行,信仰者不可胜数。当时有连续诵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的人诵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天竟念几万声甚至十万声!((佛祖统记)卷二十六)作为极乐世界第二大神的观音菩萨自然也受到广泛崇拜。不过,对世俗来说,阿弥陀佛地位太高丁,不敢与他直接对话。比较起采,观音菩萨要显得平易近人,而他“观”人“世”苦难之“音”,又似乎“随叫随到”,更令人感到可亲可敬可以信赖。唯一不足的是:观世音的性别多少使广大妇女信徒感到遗憾。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地迅速发展,信徒日众,其中出家的尼姑和在家的女居士人数骤增。不少上层妇女如北魏的灵太后等人,也笃信佛教,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这就便广大的善妇信女们产生了疑惑:佛国净土中的诸佛、菩萨和罗汉们皆为男性,难道女人就没有——点“门儿”了吗?既然如此,女信徒何必非得皈依佛门?这样,势必会失去大批的妇女群众。道教在这一点上,就很圆满。在道教的神仙世界里,从上到下有以王母娘娘为首的一大批女神仙。
按说,菩萨早巳脱离了人间凡胎,应无性别之分。但出于上面原因,再加上慈母之爱、女性之美,颇能打动凡心,又有道教的榜样,于是佛教只好打破清规,“随乡人俗”,向中国的世俗让步。历史证明,西天的各路神明要想在中国站住脚跟,就必须汉化、世俗化。因此,佛门必须塑造出一位女菩萨,以满足广大群众(包括男信徒)的需要。
充当一位女菩萨,观世膏最有条件。佛经门把他塑造为大慈大悲的化身,并赋予他具有三十三变化身、救十二大难等超级功能。在其变化身中,即有一些女身。
以上表明,观世音为了说法需要可以变换性别,变换各种身份。后来为了广大善男倌女的需要,观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一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世俗欢迎。比较而言,道教在塑造构饰女性神上,要比佛教高明—些。道教中女神众多,诸如王母、斗姆,各种老母、元君、天妃(妈祖)、麻姑、紫姑、何仙姑、九天玄女,还有名目繁多的娘娘们,可谓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可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观音传大略说:妙庄王有三个女儿,名妙因、妙缘、妙善,妙善即后来得道的观音。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庄王为她们择婿,大女、二女很高兴地答应了,但三女妙善死不同意,执意出家为尼。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了王宫。后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此时妙善已修行得道,遂变化为一老僧进朝奏道:“非至亲手眼方可医得。”妙庄王只有自己的女儿是至亲,便动员大女二女作出“牺牲”,来救自己,但她俩如何肯献出手眼?老僧便告庄王道:“香山仙长济度生灵,求他一定能成。”这位香山仙长即妙善修行而成。仙长来到王宫,自己断手剜眼献给庄王。庄王服之即愈,一见仙长没了手眼,十分痛心,吁叩天地,请求神明使仙长再长出手眼。少顷,仙长果然长出了手眼,并且一下于长出了一千只手、—千只眼,是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香山仙长道出自己来历,与庄王畅叙父女之情,极其欢洽。妙替劝父王皈依佛门,修德行善,庄王高兴地答应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宣传佛教救化的故事。而且其中还融会了浓厚的儒家孝道和道教的神仙思想(妙善修得道盾成为“仙长”),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产物。
后来有人干脆把根本不存在的妙庄王说成是春秋时代的楚庄王,公主妙善以自己手眼救活父王后,庄王命在香山建寺,塑像“全手全眼”,但宦官误听,传旨为“千手千眼”,于是塑出了千手千眼观音(妙善)像。其实,佛教经典所说的千手千眼的来历,与上面说法完全不同。千手千眼观世音为无上部瑜伽密宗的六观音之一。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逃夭
- 2021-02-13 15:47
如来不是印度王子,那些都是假的,佛界要修炼才可以成佛,悟道成佛没有这种说法,再说如来是天尊,印度样子只是个凡人,不可能是他的。
- 2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2-13 14:15
佛教弄鬼,中国招悲。
- 3楼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2-13 13:05
观音啊。。。原型是肯定有的(貌似还是男的~~~),到了中国以后改变满大的,中国的观音可以说是编出来的
- 4楼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2-13 11:28
你将往生咒诵念30万遍就一定能够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往生咒不过60来字,如果每天念一千遍,满够300天就可
- 5楼网友:枭雄戏美人
- 2021-02-13 10:52
历史上的观音菩萨是真有其人,据说她是一个国家的公主,叫妙善,其父王并不喜欢她,而是喜欢其他两位公主,并将她赐死,而她却在莲花池中得到了重生,没有死掉。所以后来观音都是坐在莲花台上的。后来国王病重,需要人的眼睛和手做药引来医病,那两位公主听了都急忙跑掉了,只有妙善回到宫中为其父王挖眼割手做药引。而后就成佛了,并且衍生了千手千眼。大慈大悲!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