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孔子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7 05:39
  • 提问者网友:遮云壑
  • 2021-03-16 16:40
孔子的目标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佘樂
  • 2020-01-25 14:17
问题一:孔子的目的是什么 纵观孔子一生一直在各国之间奔波,游说各国君王推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别的国家都很害怕他的才能,所以他一直得不到重用,可谓天妒英才。他做官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通过入仕的手段来推行仁政,富强国家,消除战争,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由于得不到重用,所以才广收弟子,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让弟子们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的弟子多为达官贵族的子弟或王侯将相之子)问题二:概括古代中国孔子育人目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现象。同时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其中
《论语》 作为其中代表流派儒家的经典被流传下来。古人云:半部 《论语》 治天下。而 《论语》
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论语中许多词句,我们都能脱口而出,而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在
《论语》 中都有具体体现。那么孔夫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孔子育人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他育人的道德准则.
当弟子子贡和他探讨什么是仁时,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①在孔子看来,所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就是要求人们不要有忌恨之心,要像爱自己那样去爱别人,至少要做到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施加于人,要有宽恕之心.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一句话,己立立人的原则,就是爱己爱人的原则,用现代的时髦话
来说,就是让世界充满爱.
儒家所赞美的仁人意思是指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一个人要达到这点,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心胸要开阔,做人要坦坦荡荡,知错就改,随时检查自己的不足,为人要自知、自省.儒家提倡的自我修养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成为君子,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因为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会反映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也会反映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他的精神境界,文明教养和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孔子的仁爱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同样提倡信.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在经济上,井田制面临的瓦解,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所以,信显得尤为重要,信也被列为最基本的五德:恭、宽、信、敏、惠.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本。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任何人只要不诚实不可靠,就很难预料他可能做出什么狡诈,为非作歹的事情来.
我们可以从诚信、信任、信心等多个方面来理解,我们一般说的是人的一种品性,或者一种,不管做人,处事都要以信为本.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③意思是,过去,我对于他人,听他的言语表示,就相信他具有诚实可靠、无欺骗的行为.
现在,我对于他人,听他的言语表示,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否真的具备诚实可靠的品质.我认为评价一个人的素质怎么样,不是看他说的怎么样,最重要的是看他的表现,他的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尤其在交友方面,信决定这朋友之间交往的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欺骗撒谎,便宜对你失去信任,那么就没有友谊可谈了.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口头上说信的人太多,而真正讲信用的人,又有几个呢?所以自己讲诚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余下全文>>问题三:孟子的教育目的和孔子一样,即培养什么? 教育目的:君子、治世贤才与大丈夫、明人伦
教学往往是有教育目的而出发,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当今社会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从学校教育出发,偏重于社会对人的制约性。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孟子虽然是主观地表达了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设想与规定,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要求,礼崩乐坏的乱世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哪?孔子与孟子都讲到要培养君子,但他们两人的教育目的还是较主观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观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治世的贤才。在孔子看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是君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是君子,既能治千乘之国,也能长百乘之家的也是君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君子进行自我修养,而修身则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所说的君子更是从社会需求的层面来讲的治世的贤才。孔子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因此他需要培养治世的贤才君子。
相比较而言,孟子也处于天下无道的乱世。他也主张培养君子,但他最为欣赏的是有天地浩然正气的大丈夫。孟子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他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发的思想品格,一种人格的培养。另外,孟子认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而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治世的贤才君子。孟子并不是不主张治世,他也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并同孔子一样主张仁的学说,在各国之间奔走,宣扬自己的主张。孔子的阐述是从社会需求,治世的方面来说的,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孟子则是注重内发的,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规定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的自我修养。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