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心理矛盾的句子,有关实践 联系发展矛盾的诗句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04:02
- 提问者网友:伴风望海
- 2021-04-11 13:53
比喻心理矛盾的句子,有关实践 联系发展矛盾的诗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雾月
- 2021-04-11 15:20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2、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矛盾具有特殊性:一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一是另具风貌的秋江晚景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是统一的。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梅雪争春不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分析矛盾时,既要看其共同点,又要看各自的特点
6、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联系的观点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矛盾的普遍性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0、古歌新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可因循守旧
古诗与哲学2008-08-31 20:0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唐) 于 贲
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
2、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矛盾具有特殊性:一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一是另具风貌的秋江晚景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是统一的。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梅雪争春不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分析矛盾时,既要看其共同点,又要看各自的特点
6、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联系的观点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矛盾的普遍性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0、古歌新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可因循守旧
古诗与哲学2008-08-31 20:0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唐) 于 贲
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