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秦隶为什么称为古隶?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8 11:23
  • 提问者网友:趣果有间
  • 2021-10-17 13:40
秦隶为什么称为古隶?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撞了怀
  • 2021-10-17 15:14
隶书,又称为“史书”、“佐书”或“八分”,是继篆书而兴起的一种书体。它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它由篆书省易、简化、演变而成,风格多样,历史悠久,既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古隶和今隶是指隶书的分期而言。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隶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韧创期,指秦至两汉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是隶书的主要代表。 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及秦汉时的楚帛书和竹简上,就出现有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当时的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石上也有打破篆书用笔和结构的简约文字,这可以看做是古隶的先导。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是案隶的代表,它包含有大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它介乎于篆隶之间,已经完全冲破了秦篆的约束,写来自然随意。其特点是:减少盘屈,化繁为简,同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为正方,个别字亦有蚕头碟尾的雏形。西汉初期继承秦制,其中包括文字制度,所以西汉的隶书与秦隶无太大的区别。其隶书犹有篆意,但明显减弱,已逐步将圆转改为方折,有的字体已呈方形并出现逆入平出、蚕头磔尾和上挑的笔势。笔画的粗细变化十分明显,形体质朴厚重。《五凤刻石》及《菜子侯刻石》为西汉隶书的代表。《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泮池刻石》,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此碑年久而剥落,但隶法高古,体势方正,结字茂密,用笔奇放,易圆为方,粗细不拘,章法自然,是篆隶嬗变时的风貌。《菜子侯刻石》,新莽天凤三年(16)刻,隶书7行,有界格,现存山东邹县孟府。笔道义细迢动,无蚕头磔尾,结体宽博,气息朴厚古拙。西汉末年,完成了隶变的任务,隶书完全成熟。 隶书进入东汉,发展为全盛时期。东汉隶书在秦隶和西汉隶书的基础之上进行改易,开始有意识地追求齐整和美观。点画波磔分明,篆意完全脱尽,结体多为扁平、方正,日趋严整精工,波磔分明,左右八分,所以又称为“八分书”,被普为隶书的楷模。关于隶书,胡小石先生在《书艺略论》中说:“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这句话既解释了八分,又概括了汉隶的主要特点,左舒右展,分张外拓。东汉是隶书的大盛时期,是隶书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立碑之风极盛,民间书手大量涌现,碑碣纷呈,美不胜收,千姿百态,蔚为大观。书风或平直端稳,应规入涵或舒展华美,烂漫多姿;或斩截严正,雄厚茂密;或奇险峭拔,雄放恣肆。 汉代擅长隶书的书法家有干次仲、蔡邕、师宜官、钟繇、梁鹄、郭香察、仇靖、仇绋、朱登等,而大量精彩的汉碑却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姓名,这大概与书碑者的地位低下有关。在中国书法史上还有金文书法时期和北碑书法时期,许多书艺高超的书法家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但他们精湛的书艺和美妙的书法却有赖金石碑刻而得以流传久远。 汉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时代,也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代,其特点在于造成了一种书法文化氛围,书家辈出,书体皆备。汉承秦制,在严肃郑重的场合仍沿用篆书,但占统治地位,被广泛使用,能代表汉代整体书法风貌的还是隶书。在隶书定型化的同时,草书、行书、楷书也在隶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及秦篆是汉字书法的古文字阶段,隶书的出现开了今文字的先端。所以,隶书便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彻底改变了小篆以前古文字的面貌,使汉字进一步点画化和符号化。隶书的定型化被称为“隶变”,它是继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之后,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次大变革。把篆书的多圆转变为隶书的多方折,将纵长取势变为宽扁见长,有意识地运用夸张手法,或增或减,或收或放,以增华饰,这是隶书不同于篆书的特点所在。所以,隶书的完全成熟,被认为是书法自觉时期的到来。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