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在海的那一边(节选)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4 03:29
  • 提问者网友:我的未来我做主
  • 2021-01-23 11:05
在海的那一边(节选)傅书华  《我的叔叔于勒》是外国人写的,写的又是几百年前的生活,但读起来,好像在读一个身边随处可见的生活故事。  我们身边,这样的生活故事是何其多啊!许多人,他们不满足自己的生活,满心期待着自己的哪个亲朋好友能出国或去沿海城市,对这样的亲朋好友艳羡不已,盼望着他们给自己带来好运。即使没有这样的亲朋好友,他们也会在讲述类似的故事中,啧啧赞叹,在赞叹声中满足心底的隐秘愿望。只要稍稍留心一下,身边的这种啧啧声何其多啊!每当听到这种啧啧声,我就会想到若瑟夫的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小说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海的那一边的虚幻性。若瑟夫父母把解脱贫困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海的那一边,寄托在海的那一边的于勒叔叔身上。但他们对于海的那一边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了解。来看第二封信:“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从于勒穷困潦倒的结局,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推测出,第二封信只是一个谎言,那时于勒已经成为被人鄙弃的“法国老流氓”了,已经处于穷途末路了。就是这样的一个叔叔于勒,这样的一个“海的那一边”,却被若瑟夫的父母虚幻成为一个幸福、希望的所在。这是一种可笑,还是一种可悲?  读这篇小说,一种可笑与可悲相交织的情感始终缠绕着你,使你不能释然。你看,父母虽然“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但他们却并不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切实努力上,而是寄托在虚幻的海的那一边:“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于勒那充满谎言的第二封信居然“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不仅如此,因家境不佳迟迟嫁不出去的二姐,后来所以能够成婚,也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前总闪过我们身边那些对有海外关系的人羡慕、逢迎、讨好的身影。这种身影,作者在作品中给我们做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描绘: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你看,对虚幻的海的那一边的迷信、神化达到了怎样痴迷的程度啊。这是一种精神的愚昧,精神的宗教,是人在无力改变此岸的自身现状时,臆造一个虚幻的彼岸世界而进行的自我欺骗与自我麻醉,在这种自我欺骗与自我麻醉中,人放弃了对自身境况的正视与反省,成为一种可怜的精神侏儒。  如果把海的那一边作为虚幻的象征,那么,可以发现,“海的那一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时存在时时出现。你看,尽管若瑟夫家的日常生活已经十分拮据,“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正是在这种虚幻的遮掩中,人们得以获得暂时的精神性的陶醉与逃避。  但严酷的真实并不是用虚幻的存在就能永久遮掩的,“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的哲尔赛的旅行成了一次最为沮丧的旅行,而被视为全家人希望的于勒叔叔也终于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这是真实而严酷的现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虚幻的想像也无法抵挡的。  弃绝虚幻,用人性、温情拥抱、滋润现实的严酷,这或许才应该是真正的“海”的那一边。1.文中“海的那一边”原来指的是________,那样只能产生________的恶果;作者指出应该________,这才是真正的“海的那一边”,这里“海的那一边”实际上被赋予了________的象征含义。2.本文作者推测:于勒叔叔的第二封信,只是一个谎言。你觉得这个推测有没有道理?为什么?3.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若瑟夫的母亲这一形象,向来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她是“庸俗、冷酷的势利小人”;有人说她“自有其生活的无奈”。你怎么看呢?结合本文有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4.作者对《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极有创造性:把读小说与读人生、读社会结合起来,从“海的那一边”入手,突破传统的观点,重新分析了人物形象,诠释了主题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在学习本单元时,你有类似的成功体验吗?请选择一例,具体谈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01-23 12:17
答案:解析:  1.于勒叔叔去发财的地方,自我欺骗自我麻醉或成为精神侏儒,弃绝虚幻,用人性、温情拥抱、滋润现实的严酷,勇敢地直面现实,通过努力摆脱困境从而达到幸福、希望的所在  2.作者的推测有一定的道理,于勒编此谎言的苦心不难理解。但如果能从小说中找到有关情节,比如收到于勒的信又听有人说在美洲遇见于勒,这不会是“唱双簧”,以此否定这一推测,也能成立。  3.“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人物形象可以有不同理解。若瑟夫的母亲“怕花钱”,就以“我怕伤胃”“别把孩子惯坏了”为借口否决了若瑟夫父亲为自己和若瑟夫买牡蛎;若瑟夫的二姐因家庭拮据迟迟嫁不出去,这恐怕也是母亲的一块心病……从这个角度认识,她的一些举动又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4.本题旨在培养学生“活读”“读活”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故灵活性较大。无论从哪个方面,只要有创造性的火花闪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woshuo
  • 2021-01-23 13:46
谢谢解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