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远离戏论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22:21
  • 提问者网友:未信
  • 2021-03-19 03:58
远离戏论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夜余生
  • 2021-03-19 05:27
问题一:胜义菩提心·什么是胜义菩提心?什么是愿菩提心?什么是行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二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种子。菩提心是成佛之要、解脱之本、证悟之实相。习修佛法,首先是皈依发心。问:发心是什么?答:发心,是利益一切众生,是欲求成佛解脱。但解脱非有一个我解脱,非有一个非我解脱,因为你本自解脱,只是你尚未证悟解脱。发心的“发”,是愿,愿一切众生解脱轮回之苦,成就菩提;发心的“心”,是一切善恶道法的所依,究竟说本觉心未达到见到位、证到位前是阿赖耶识八聚识的分别心。此心通过发心获得希望成佛解脱的愿望所依之处。发心的本体,是本体觉明、本“基”。二种菩提心中的愿菩提心的“愿”,是利益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希求成佛;而行菩提心是意乐的趣,即于菩提心生起意乐、欢喜,能从心中生起利益一切众生而意识心生出欢喜,行菩提心是这种乐趣的行为。菩提心又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所谓菩提即是“诸法如虚空般无相,本来光明清净”。胜义菩提心是究竟菩提心,是无二一体的本觉心、本始“基”。诸佛证悟菩提心,是证悟本觉心与无二的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众生未见到、未证到本觉心性前有分别意识的菩提心,有缘起的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因意乐一切众生解脱利益、成佛而缘起,这种意乐仅是成佛之种子,还有众生未解脱及成佛分别的相,故未达究竟。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本心无差别,都是成佛之基、道、果,不可认为世俗非胜义,菩提心自性圆满,本来究竟,与觉性无有差别,只是以众生发起菩提心之意乐趣尚有世俗、胜义而假立的所谓分别。菩提心的发心分为四种:资粮道加行道的信解发心、一地菩萨至七地菩萨殊胜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之异熟发心、佛地之断障发心。也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五种发心。观修六度也有六种发心,观修十度有十种发心。善天言:“如是当以内在真实禅定观修十种菩提心。”按地道分,共有二十二种比喻发心。《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日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曰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共二十二种”。按次第而说,《现观庄严论》云:“欲乐、意乐、殊胜意乐、加行、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智慧度、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资、随菩提分法、大悲与胜观、总持与辩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问题二:什么是阿弥陀佛心咒 这是阿弥陀佛让众生往生净土的心咒。也叫弥陀心印,平常念可以消除灾祸、消除疾病,命终往生净土,而且保证上品上生极乐世界。 在阿弥陀佛心咒:“嗡阿弥喋哇啥”中“嗡”是皈依的意思,与“南无”的梵语意义相同;“阿弥喋哇”意为无量光,与汉语“阿弥陀佛”一样;“舍”意为融入、合一。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弥陀,梵语Amitabha,意译无量,因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身相一面二臂。“一面”代表了阿弥陀佛远离戏论的法身功德;“二臂”代表佛方便与智慧的功德;“定印”代表了方便与智慧融为一体的功德;“甘露钵”代表了能满足一切众生甘露一般的深广教法;“两只不变跏趺坐”代表阿弥陀佛不变动地安住于轮回涅 无二的平等性;“三种法衣”是祖衣、七衣、五衣,作为阿弥陀佛美妙身相的庄严。 阿弥陀佛往生心咒 唵wèng 呗bèi玛mǎ 达dá列liè 吽hōng 呗玛—就是莲花,达列—就是救度,阿弥陀佛用莲花救度一切众生,所以常念这个咒能消除一切业障,保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能超度死亡的众生与人,得生净土。 阿弥陀佛大乐心咒 唵阿弥爹瓦 阿依斯德 吽舍 三十万遍得悉地,佛现摄于无缘中,其后回向发心愿,消除现世非时亡,来世极乐深捷径,是故具缘当修持。问题三:慈诚罗珠堪布:什么叫做菩提心 慈诚罗珠堪布:
究竟具有什么条件,才算是菩提心呢?
第一个,要有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所谓“慈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每一个众生不但今生能获得幸福,而且在乃至菩提间的所有轮回当中,都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快乐。这不是口头上的宣言,而是发自骨子里面的真情实感;所谓“悲心”,就是从心灵深处真诚地希望每一个众生在乃至菩提间的所有生命轮回当中,不遭遇任何痛苦,远离一切痛苦。慈悲心的对象,不仅仅是自己的亲友,也包括自己的仇敌;不是指一个村落、一个国家,或者仅仅是人类,而是包括六道众生在内的所有生命。如果对他们都能一视同仁,做到像平时我们祝愿自己能永远幸福快乐、永不遭遇痛苦那样迫切的程度,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心。……
第二个条件,就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六波罗蜜多的基础是慈心与悲心,在此基础上,才能真实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波罗蜜多。如果缺乏慈悲心,六波罗蜜多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问题四:为什么密宗里的密法不能随便传 为什么密宗里面密法不能随便传,而必须先修很长时间加行,然后还要获得灌顶,之后才能传授,其原因也在这里。而且,密宗讲的空性更甚深,其空性还带有光明,是两者不可分割的境界。这种境界,一般的世间人一听就接受不了,所以并不是密宗有过失,才不给别人传,也不是密宗特别吝啬,害怕很多人都知道乃至开悟,才在极少数人的内部学习。这是因为大多数的众生实执太重,连显宗的中观空性都不能接受,所以必须保密。对初学者等人来讲,显宗的空性也很难生信,因为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一切都远离戏论,所以必须训练很长时间。其实,这就像各个国家最机密的组织或工作,必须经过很长时间训练才有资格趋入一样。
但现在很多人刚来学院就说:“什么显宗的基础都不用打,加行也不用修,我特别希望最甚深的密法,您能不能给我传一个最密、最高、最深、最顶、最好、最尖、最棒、最了不起的法?”可能他认为自己最聪明、最有智慧、最能干、最了不起,是根机最好的人;但也不一定,所以法与根机相适应很重要。对一般人来讲,首先要观察、成熟自己的相续,这样所获得的教言才有意义,否则佛陀也不会在众生前示现难以证悟。
可是现在很多人,在遇到一位上师或一个法门后,就想马上开悟,这恐怕有点困难。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印藏诸大成就者,长久精勤所证义,奇哉愚者于瞬间,说是证悟起怀疑。”意思是说,印藏获得大成就的诸位大德,在长期依止上师的过程中,皆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才得到了窍诀,精进实修时,也是经历了无数磨难才获得了证悟;可是现在有些愚者,也不用修加行,也不用积累资粮,也不用长期闻思,在短暂的时间中就说自己已经证悟了智者们的所证义,比如路过时遇到一位上师,上师传授教言后就当下开悟。但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开悟很让人怀疑,因为并没有这么简单。所以,如果自己没有开悟,先不要忙着说大话。
我遇到很多人说:我今天看看书就开悟了,我有神通,我什么什么境界顿然出现……但到底是不是这样很让人怀疑,即使你有神通神变等也要保密。像密宗大成就者大苏和小苏,他们很多功德都很保密。一般来讲,没有特殊必要,不会在众生前显露功德,所以并不会今天看到什么就马上说出来,因此大家要尽量保守自己的秘密。即使有一些特殊的境相,若没有特别的缘起,如度化他人等,也不要说。拿上师如意宝来讲,不管他在伏藏方面,还是在现见本尊、空行、护法方面,都有很多超胜的境界,但是他老人家一辈子当中,没有特殊情况都是密而不露的。问题五:什么是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二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种子。菩提心是成佛之要、解脱之本、证悟之实相。习修佛法,首先是皈依发心。问:发心是什么?答:发心,是利益一切众生,是欲求成佛解脱。但解脱非有一个我解脱,非有一个非我解脱,因为你本自解脱,只是你尚未证悟解脱。发心的“发”,是愿,愿一切众生解脱轮回之苦,成就菩提;发心的“心”,是一切善恶道法的所依,究竟说本觉心未达到见到位、证到位前是阿赖耶识八聚识的分别心。此心通过发心获得希望成佛解脱的愿望所依之处。发心的本体,是本体觉明、本“基”。二种菩提心中的愿菩提心的“愿”,是利益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希求成佛;而行菩提心是意乐的趣,即于菩提心生起意乐、欢喜,能从心中生起利益一切众生而意识心生出欢喜,行菩提心是这种乐趣的行为。菩提心又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所谓菩提即是“诸法如虚空般无相,本来光明清净”。胜义菩提心是究竟菩提心,是无二一体的本觉心、本始“基”。诸佛证悟菩提心,是证悟本觉心与无二的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众生未见到、未证到本觉心性前有分别意识的菩提心,有缘起的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因意乐一切众生解脱利益、成佛而缘起,这种意乐仅是成佛之种子,还有众生未解脱及成佛分别的相,故未达究竟。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本心无差别,都是成佛之基、道、果,不可认为世俗非胜义,菩提心自性圆满,本来究竟,与觉性无有差别,只是以众生发起菩提心之意乐趣尚有世俗、胜义而假立的所谓分别。菩提心的发心分为四种:资粮道加行道的信解发心、一地菩萨至七地菩萨殊胜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之异熟发心、佛地之断障发心。也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五种发心。观修六度也有六种发心,观修十度有十种发心。善天言:“如是当以内在真实禅定观修十种菩提心。”按地道分,共有二十二种比喻发心。《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日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曰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共二十二种”。按次第而说,《现观庄严论》云:“欲乐、意乐、殊胜意乐、加行、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智慧度、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资、随菩提分法、大悲与胜观、总持与辩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问题六:佛教所指的彼岸是什么意思? 当年玄奘法师西行求法,与印度的诸位辩师辩论,有一个人问:“既然证道的人,能证、所证都已经没有了,那么怎么确认自己证道呢?”奘师回答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此岸为生灭,彼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觉悟是如何?“常”“乐”“我”“净”。这些话语万论千经都有叙述,但理解起来已经费劲,亲证起来更觉困难。境界再高的人,很多都对“涅槃”不去讨论,因为怕自己说不完整,或者听的人理解不完整。奘师的话告诉我们,经论里说的再多,没有亲证的话,没人能完整地告诉你。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成佛以后他去了哪里?不还在印度么?如果要问他八十岁涅槃以后去了哪里?那么,能说出来去哪里就不叫作涅槃。
南公怀瑾老师在讲《金刚经》时说,所谓跳出三界外,但是佛并没有说还有个第四界。问题七:涅槃 是什么意思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磐”。问题八:问个佛学专业问题:人性与佛性有什么关系? 本是一物。但佛性纯净纯善,澄清圆明,人性染污待清,清净得彻底了就还归于本原:佛性。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