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走向大自然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4 10:29
  • 提问者网友:玫瑰园
  • 2021-01-03 11:55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走向大自然王充闾  ①“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这句诗因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意”已远不只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成为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重要依据,成为生命的哲学,它的终极思考是人生的诗化,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家园。  ②悠悠万物,生息繁衍,无始无终,而每一个人只是这世界上的短暂的过客,人在大地上的居住只是匆匆过客的短暂居停,而要使这短暂的存在超越瞬间而走向永恒,走向自由,就理应把存在审美化,使之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用海德格尔的话讲就是“通过原一,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统一于一”。由此便产生了原根意义上的诗性。  ③其实,在中国,从庄子、屈原到李白、杜甫、王维、苏轼,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诗人们一直行进在寻求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漫漫长路上。这些诗哲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幅幅风景画,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情绪,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它是人“诗意地居住”的情怀,是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与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虔敬与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相比。  ④我走过许多名山大川,游过不少奇观胜境,每当徜徉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一片敞开的大地上,前人对于自然的盛赞之情便从心中涌出。这些美的诗文往往成为我精神上的导游,引我走向那些人与自然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构成的审美境地,从古老的文明中寻求必然,探索内在超越之路。这时,我也总会产生一种生命还乡的欣慰与生命谢恩的热望。我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于是有了那些渗透生命体验和人生归宿感的写景抒情的文字。  ⑤曾经游黄山,走西湖,看绍兴禹陵,追长岛诗踪……在那些留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诗心墨痕的所在,我往往是因“蜜”寻“花”,并不想按照景点导游图的指点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为“到此一游”而排队拍照,而宁愿在景深人静处长久伫立,脚踏在实实在在的自在的敞开的大地上,一任尘封在记忆中的此一景的诗文涌动起来,与那些曾经在这里驻足的诗人对话,心中流淌着时间的溪流,在冥蒙无际的空间的一个点上,感受着一束束性灵之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山水间,大自然与那一个个易感的心灵共同构成了洞穿历史长河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天地精神”与现实人生结合,超越与“此在”沟通。大自然,成为人们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艺术之泉。  ⑥我也曾经来到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山水之中。在那些未经开发的、原始粗犷的自然景观中,蕴藏着一种野性的力量,一种蓬蓬勃勃的生机,并且总是在熏染着、启迪着、暗示着人们,给人以旺盛的、健朗的生命活力,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给人以冬春相继的乐观信念。千里翰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莽莽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悠远,在空间上浩大的景物,往往成为可以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  ⑦“保护、保存”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是我们“诗意地居住”的前提,是我们以性灵之光驱逐黑暗,让大地不再被遮蔽的路径。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却往往忽视和忘却了大地的恩泽,野蛮的践踏它,当大自然失去了青春、活力和平衡时,它会痛苦而愤怒地对人类实行报复,这种报复又立即会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困境。我曾经对践踏和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表示愤怒,为那些戕害大地也贬低自己的人感到沉重,有时,我甚至想,假如工业文明的物欲满足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那么,宁愿让自然美景再沉睡百年,直到人类的“居住”真正成为“诗意的居住”。  ⑧无论如何,山水万物与我们同在。诗人何为?诗人使人达到诗意的存在。似乎读懂了庄子,也读懂了海德格尔。又似乎与荷尔德林长谈,吟着他的诗,“我们每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1)在第③段中,“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含意各是什么?(2)在第⑤段谈到,作者往往是因“蜜”而寻“花”,联系上下文,谈谈“花”“蜜”各指什么?(3)作者在第⑤⑥段中是从哪些角度来表达文章主旨的?根据文章的主旨,假如作者“在新疆,行进在茫茫瀚海之中”,你认为作者会想到什么?(4)下列对这篇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从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根意义上的诗性”是指人类应超越瞬间,走向自由,实现“诗意的居住”。B.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文人都在追求着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在他们所留下的“一幅幅风景画”中就体现出审美观照的自然和自然的审美观照。C.作者认为通过人与自然的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可以使个体具有强大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归宿感,自然可以成为与之对话的生命之灵。D.作者认为对自然的践踏、破坏的行为,其实质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反动。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诗意的居住”。E.“我们每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在文中的意思是指个体价值的实现应该与人类的生存意义结合在一起,“走向大自然”,回归到永恒的精神家园。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01-03 12:12
答案:略解析: (1)存在的诗化:人类生存的审美化,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诗的存在:在艺术创造中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2)“蜜”:古老文明中那些体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艺术创作。“花”:大自然与心灵共同构成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3)第⑤段从历史人文的角度表达出自然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第⑥段从时空的角度揭示出自然是生命之灵。个体有涯的生命,融入无涯的天地之中,走向大自然。 (4)AC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等灯
  • 2021-01-03 13:43
谢谢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