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1 02:40
  • 提问者网友:心牵心
  • 2021-12-20 11:17
阅读课文第7段,完成下列各题。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王嫱、西施 a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b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不离不弃,“柳岩灞桥 c 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d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甲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乙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丙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丁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1)给加横线的词作解释。   ①流弊   ②乞灵   ③付梓   ④斟酌   ⑤下乘 (2)依次给a、b、c、d选择标点正确的一项。 [  ]A”;”。”;”。B”;”;”;。”C”,”;”;”。D”,”。”;”。(3)依次给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 就 只要 就   B.如果 就 如果 就  C.只要 就 如果 就   D.如果 就 即使 也  (4)“‘套板反应’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你是怎样理解的?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末日狂欢
  • 2021-12-20 11:27
答案:略解析:   (1)①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②向神佛求助,比喻乞求不可靠的帮助。  ③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④考虑文字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⑤下品、下等(注音略)  (2)C  (3)B  (4)“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没有新奇的意味。而创造动机核心是创新,因此,“套板反应”是与创造动机相悖的,是仇敌。   (5)“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的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末日狂欢
  • 2021-12-20 12:17
感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