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对孔子的孝道和人格看法

答案:3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1 10:35
  • 提问者网友:眉目添风霜
  • 2021-01-31 10:20
要写篇论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1-31 11:05
家庭生活的一般礼规
让我们由日常生活的细节开始。这是最具体的、每天能实行的孝道。看看传统中讲的、而今天还有影响的孝的实践规范是不是还能为现代人接受?一个完全的、各方面都顾到的讨论,不是本文的目的。我们愿意提供给同道作为参考的。是学者作家在谈及孝道时,提出的疑问和觉到的困难。这些学者作的基本态度都是尊崇提倡孝的美德的。
一般老百姓不太注意孝的什幺「形上基础」和「文化渊源」、「泛孝」或「泛仁」这类抽象理论的玩意儿。他们心目中的孝道是家庭生活的礼规,子女媳妇对长辈的态度等等。在这方面,影响很大很大的是「礼记」。其中以「曲礼「、「檀弓」、「内则」三篇所载最详细。洗脸、洗足、沐浴、甚至搔痒也是子女媳妇该恭恭敬敬去作的事:「妇事舅姑,如事父母。……苛痒,而敬抑搔之」(内则)。而子女媳妇当着父母、公婆,不许打呵久,不许打喷嚏,身上痒也不可去搔:「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嚏咳、呵欠……痒不敢搔」(仝)。
在旧式大家庭生活过的同道,会看出这些繁文缛节并非是死的文字,而是严峻家规的一部;有时长辈虽不要求子女媳妇这样做,但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他们有权利享受这样的「款待」,而孝顺的子女媳妇-尤其是媳妇,应该这样做。
在教会学志的提倡孝道的论着中,照笔者所记得的,没有一篇认为上述那样的礼规仍是今天家庭孝行的准则。黎正甫先生在以「人之行莫大于孝」为题的文章内,引用许多古书为论证,提及「礼记」的地方也不少,但是没有把「内则」这段文字列出(「恒毅」,第十四卷,第三、四、六期)。罗光总主教在「中国哲学大纲」中,钞录了「礼记」所载的奉养父母的详细仪则,但这纯是史家客观的叙述,并不说这是今天提倡孝道者应该推行的(3)。
罗总主教在同一个地方写了两句话「中国儒家的社会习惯,以亲而不严则,故家庭以内重仪则」。「在儒家的孝道里,敬字重于爱字」。讨论现代孝道的人就要问:今天在家庭生活一事上,我们该偏重什幺呢?敬与严?或爱与亲?这是现代天伦的基本神的问题。外面的种种表现孝心的方式都以这基本精神为渊源、为准则。
这个重要问题不是抽象先验地就可以回答的。我们要检讨传统儒家推崇的敬与严的家教态度,为现代家庭生活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吗?罗兰女士由亲身的体验而有的观察,值得我们深思。她指出旧式家庭教育所以有令国人自傲的效果,更是因为「寓教育于生活」的成功,而不只靠着严峻。以前,父子的接触机会不少,「因此,双方是亲近而互相了解的。同时大家庭中,长辈叔伯也都可随时对孩子施以『机会教育』。即使父亲严肃些,也有其它人等可做缓冲,予以弥补」(4)。而在工业社会的小家庭中,父母子女接触少,似乎侧重爱与亲更合乎天伦亲情的需求。
许多教外学者也认为「礼记」所载孝行细则是不能忍受的重担子。热衷提倡孝道的赵泽厚先生甚至写出下列的话:「这一篇『内则』不知是什幺人写的,可能是一个心理不健全的惭人写的,……可能就是因为有他这篇文章,才造成中国千百年来专制的父母(礼记为五经之一,为读书人所必读。)与残暴的公婆,尤其是婆婆,虐待儿媳,成为中国旧时社会的一大病害。中国大家庭制度之不能保持,此必为一主要原因」(5)。
指出了旧社会家庭仪礼的过份严苛琐碎,是不是有什魔积极的建议呢?今天,子女媳妇在家庭中对尊长应有什幺礼貎孝行呢?在这方面,民国五十七年四月,蒋总统的「生活规范指示」,同年亟月,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颁布的「国民生活须知」(二者可在中央日报社买到),以及五十九年十月内政部公布的「国民礼仪范例」(教育部前文化局印赠),其中有关一般对尊长的礼节,是珍贵的参考数据。


通俗流传的孝行典范
对民间通行的,也就是一般老百姓脑子里的孝道观念,曾经发生过,而且今天仍有着深广影响的一部作品,是元朝郭居敬编撰的「二十四孝」。从前,在大陆北方过旧历年时,许多「年画儿」是以「二十四孝」为题材。家长买来,贴在家中墙上,讲起这些孝的典范,真是口若悬河,娓娓动听,令现代畅谈「视听教育」者,会感到惭愧。
我相信大家今天还会听到或读到提倡孝道的人举出「二十四孝」为现代孝子的模范。-邮政局前几年出过以「二十四孝」为中心图案的邮票,笔者看过几张,票值都是一角钱的。现代我们要问这些故事今天还能打动青年的心吗?是不是更会生出反作用,认为那样的典范要求子女太多太多?甚至会作出结论:「如果这样的行为是孝,我就加入『非孝』『反孝』的行列」。
我们姑且不讨论现代青年是不是认为这些故事是历史(6),问题的重点在今天青年有没有相当的心境接受这样的宣讲?笔者认为,没有适宜的心理准备,单单叙述这样的孝行模范,很可能只有消极的反应。-就好似某些神修讲话,例如,圣依纳爵的「服从如瞽」,「如同老人手中的拐杖」,已经不能「原封不动」地讲给青年人听了。
笔者同青年人交谈的一些牧职经验指出,差不多不可能揭橥「亲尝父粪」、「涤亲溺器」、「恣蚊饱血」;当然更不会提及「为母埋儿」这样的事迹了。-连任卓宣先生也认为这是过份而不合乎中庸的孝道(7)。困难的症结在哪里?
论到孔子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徐复观先生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这类的话,……是以当时封建的静态社会为对象来说的。而他(孔子)之所以说这话,都是出于唤醒青年人对于他的父母的真挚之爱;我们今日平心静气的来读这些话的时候,还接触到里面所蕴蓄的深厚情感」(8)。
传统中许多有关孝道的教训及模范人物,都是静态农业社会心理状况及情绪发展过程的反映。在当时的浓厚的天伦亲情的氛围中,「二十四孝」的确能是诚挚动人的榜样,可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成效。在旧时代的家庭内,小孩子的情绪冲击渊源及施予情感对象就是那有限的几个人。因此,p.444只感受他当时能够接纳并消化的情感剌激。所以普通来说,他的感情成长更是单方向的,比较容易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情形下,单纯深厚,在现代人眼中看来近乎「热狂」的孝爱之情,是与旧社会文化和谐的。就好像古代妇女穿着的衣服,一层又一层的,由头盖到脚,红红绿绿的,衬托着金碧辉煌、摆满了装饰品家具的旧式房屋,倒觉首蛮合适的。可是,那样服饰打扮的妇女,在一间明窗几净,以简单清朗为美的现代住室内,要给人什幺感受呢?
我们不说它是进步或退步,可喜或可悲,事实上,今天青年人对父母的感情孝爱已不像过去那样单纯、集中与浓厚了。这是现代动态工业化社会文明带来的自然结果。大众传播工具的深入民间,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普遍,使得太多的人,带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可能太早地,闯入了儿童的心灵小世界。此外,发展的程序不再是划一地走「单行道」了。正、负、积极、消极,甚至彼此矛盾的心灵冲击,织成了青少年人的情意网的「千千结」。我们很难判断他们的爱心减弱了「今日青年是非常向上和重视美德的,他们对父母尊长和老人有极高度的关怀,从每年圣诞节青年男女成群结队的赴安老院慰问老人的事例便可窥见其一斑」(一九七四年六月三日,「教友生活」社论)。但是,一定我们能说现代年轻人的爱的对象更广泛了;同时,对自己有独立人格,以及应有自我抉择的权利,他们的意识与追求比旧社会的未成年人有的更强烈、更表面化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轮獄道
  • 2021-01-31 12:07
构成了千年中古哟文化传统
  • 2楼网友:枭雄戏美人
  • 2021-01-31 11:46
虽然我不很尊崇儒家思想,但是孔子的“百善孝为先”这应是千古不可动摇的,是孔子留给我们万千后世的经典! 孔子提倡“礼”为重,但是我读到过《庄子》,庄子的道家思想与儒家在这方面有了冲突,庄子要求人能回归自然,顺应自然,顺其自然,达到人最自然的状态,认为过渡“礼”就是虚伪!这我也很赞成,礼要有,不要过度! 我很喜欢老庄的道家思想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