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答案:6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9 16:07
  • 提问者网友:暮烟疏雨之际
  • 2021-01-28 18:2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夜
  • 2021-01-28 19:3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选自《中庸》,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白昼之月
  • 2021-01-28 23:21
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选自《中庸》,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注意“切”在这里读第一声) 选自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意思是:人的学问、知识、能力,就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要经过反复切磋琢磨一样,须经反复磨练、研讨才能形成。分两层,先说骨(角)、象牙、玉、石这些材料要经过切磋琢磨,才能加工成宝器,再说人的知识、才能也跟“骨象玉石”一样,要经过反复磨练才能形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选自《荀子·劝学篇》,是说,无论治学、办事,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也分两层意思,每层都有两个分句。先说,好的马一下也不能跳出十步远,差的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然后说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一块朽木,你也刻不动它;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 注释供参考。 博:广博,广泛。审:详细,周密。慎:谨慎,慎重。 明:明白,清楚;明确。笃:坚定。 犹:如同,好像。骐骥: 骏马,好马。驽马:劣马。 锲:刻。舍:放弃。镂:雕刻。
  • 2楼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1-28 23:10
加工骨头叫做切,加工象牙叫做磋,加工玉石叫做琢,加工石头叫做磨。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珍贵的器物。人的学问知识能力成就,就像骨头象牙玉石石头需要切磋琢磨一样。 要广泛地阅读,多问问题,慎重地思考,认真辨别,脚踏实地地学习。 好马一跳,不能跳到十步远;劣马拉车,也能走很远,工劳在于不放弃。雕刻时放弃了,一块烂木也刻不断,如果不放弃,再坚硬的金子、石头也能雕刻。
  • 3楼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01-28 22:19
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审问之",即对博学中的内容,以"诚"为标准,审慎地间其真伪是非;"慎思之,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辩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
  • 4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1-28 21:31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 5楼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1-28 21:03
看看下面的资料 希望对你有用 《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古代的解释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现代的解释 急事, 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 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