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三怪的历史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0 20:18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1-19 19:34
衢州三怪的历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1-19 20:49
“衢州三怪”的故事载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书。其实,在蒲松龄写此书 之前,如“钟楼大头鬼”、“县学塘白布怪”之类的传说就已在民间流传。
古时候,衢州人出城门就是乡下,就是距南北深山野岭也只一二十里,加上多战事、多灾荒、多变故,让人常有世事沧桑、人生无定的悲凉之感。因此,浙江的衢州一带祭奠亡人的节庆就比别的地方要多一些。这里除了清明要上坟,还有农历七月十五、冬至、春节,不同的村子还一些不同的节祭。唐代诗人顾况在凭吊衢州才子唐代中书侍郎徐安贞一诗中,就写出了这么一种气氛。这些可能是神怪故事产生的社会生活基础。
至于蒲松龄与衢州来往的细节以及写作的有关背景,这是一个有待专家考证谜
团。《聊斋志异》一书刊刻以后,三怪故事就有了一个较为规范的版本,流传也更为广泛久远。全文不长,不妨摘录如下:
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象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弛而奔,鬼亦遂去。然见之则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
“衢州三怪”的故事,在衢州一带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城乡版本虽各不相同,但也是大同小异,常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20世纪60年代初,一代伟人毛泽东途经衢州,专列停在金华某个小站,当地的领导前去汇报工作,谈话间毛泽东专门问及了“衢州三怪”一说,问在座的同志是否知道。可惜当时在座的领导们面面相觑,无人能够对答。这则真实的故事意味深长。一是说明了毛泽东博览群书,精通历史,学识渊博,连如此闲书上的一则小小的故事也了如指掌。二是说明了开国领袖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重视。他笑着对在座的同志说:“在一个地方工作,就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嘛。”三是体现了毛泽东儒雅和幽默的领袖风采。他对下面干部的启发和教诲,往往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某些意味深长的故事来点拨,而且信手拈来,风趣而又深刻,让人终生不忘。这段往事,让这个神怪故事更增添了一层奇异的光彩。
蒲松龄的《衢州三怪》一文所述:在月淡风清的夜晚,县学塘的白布怪就会化作一匹白练,横在路上,路人如弯腰去拾,白布就会腾空而起把人卷入塘中。这则故事虽说荒诞奇特倒也耐人寻味,一个人对途中的飞来之财是不能有非分之想的,意外之财往往就是意外之祸呵!当年蒲松龄写这则故事是否有如此的想法,我们已无从查考,但书中给人的警示却永远闪烁着思辨的光芒。蒲松龄的这则神怪故事,为衢州这座古城平添了一种神秘和离奇。
如今白布怪的遗址仍在,县学塘相临的旧房已经拆除,县学塘也已经修复拓宽,周围建起了亭阁、花辅,草坪,供市民闲暇时来此休闲娱乐。如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坐在塘边,彩灯闪烁,水波粼粼,树影婆娑,再说一段关于白布怪的故事,更觉扑朔迷离,让人浮想联翩,顿发思古之幽情。
据传说,三怪中的大头怪是楼身于钟楼上的。每到深夜,大头怪便会发出嘎嘎嘎的叫唤声,有谁如听到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便会一病不起。有一年,有个学徒胆子很大,听到叫声毫不惧怕,提起了一盏灯去上茅厕,大头怪怕光,见学徒迟迟不把灯拿走,便说:“大人好大胆也!”学徒应道:“小鬼头不小哉!”说完用揩屁股的手纸在大头怪嘴上一抹,拎上灯盏顾自走了,从此大头怪销声匿迹。可惜聊斋主人可能没听到这则故事,否则蒲老先生会写得更加精彩。
远近闻名的钟楼,位于城区北门街南端,据《衢州市志》记载,钟楼为明万历年间太守张尧文所建。楼高七丈,在当年的衢州城,这巍峨壮观的钟楼傲然独立,雄视三衢,不仅是一处景观,更重要的是既报警又兼报火警。楼上重达1.5吨的大 钟,声音洪亮悠远。钟声舒缓悠长,报的是晨昏时辰,街巷平安;假如钟声急促激越,报的一定是让人心跳的火光之灾了。这口钟不仅声音浑厚优美,在大钟上还铸有经文、铭词,及各种精美的花、草、鱼、虫图案,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可惜在抗日战争期间,这口大钟被入侵衢城的日军盗掠,运回日本,从此钟楼无钟,钟声也随风飘逝。钟楼现只存基座,由于年久失修,日渐损坏,终于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上面的钟楼被拆除。由石头砌成的楼的基座还顽强地坐落在这繁华的闹市区,四个宽敞的楼门,分东、南、西、北,四方通畅。有人说它象征着衢州自古就四省通衢,而我说这四个通畅的楼门,倒像四个张开的嘴巴,在无声地诉说着古城的世事沧桑,兴衰荣辱。忙碌的人们每天从这里匆匆而过,也许对这风光不再的钟楼不屑一顾,也许对这早已成了历史陈迹的钟楼熟视无睹,但它那洪亮悠远的钟声响在古城历史的深处,时光的流逝无法将它泯灭。要求修复钟楼的呼声越来越高。2015年,钟楼已经有了复制的钟,时常有清脆的钟声响起。而钟楼街区也管理、建造的古色古香。
衢州是一座有着近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衢州地域一直以口头文学形式,传播地方神话、传说故事,世世代代讲述传承,口头文学流传故事数量甚多,衢州“三怪”仅仅是丰富的口头文学中的一则。著名的还有《石梁地名传说》、《定光古佛传说》、《九龟福地传说》、《双仙观雨师传说》、《王志斩蛟传说》、《王质遇仙传说故事》、《石门山景福升仙传说》、《古城八阁故事》、《衢州三塔故事》、《府山徵梦亭故事》、《胜堂殿传说》等等,不胜枚举,其中衢州“三怪”流传最为广泛。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衢州“三怪”的记载。据说清代康熙朝时,在康熙十三年三月(公元1674年),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响应吴三桂叛清,在清平三藩之乱中,浙江总督李之芳坚守浙江衢州作战,在衢州生活了三年多,从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得知衢州口头俗传的“三怪”故事,且地方风俗信鬼神,后来传给山东人张握仲。张握仲回山东将衢州俗传的“三怪”故事讲述。蒲松龄听后逐编撰入《聊斋志异》中,使衢州“三怪”故事更为广泛流传。 1959年10月,庐山会议之后,毛丅泽东同志乘专车从浙赣铁路返京,列车经过衢州时,曾问随行人员:“你们可知衢州‘三怪’否”?答曰:“未闻”,专车在金华停靠时,毛丅泽东同志召见金华地区领导干部,要求大家多学习一点文史知识,又提及衢州“三怪”,并指出这是出自《聊斋志异》的故事。可见影响之大。 衢州“三怪”的故事,在我们衢州一带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大家也听过。版本虽然各有不同,却也是大同小异,常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下面我和大家再重温一下衢州旧城关地区俗传的“三怪”故事。 衢州“三怪”最早记载于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书上说:张握仲从戎衢州,言: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像貌狞恶,闻人声即下。人驰而奔,鬼亦逐去。忽见之辄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翻译成白话,衢州有“三怪”,钟楼上有大头怪,城中一塘有白布怪,又有一塘有鸭怪。“三怪”即大头怪、白布怪、鸭怪。“三怪”源于旱、火、水之灾。丙塘即是水亭街的县学塘、蛟池街的蛟池塘。 县学塘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记载衢州“三怪”而闻名。县学塘的白布怪,据传是观音娘娘的腰带遗落人间变成的,像疋布铺在地上,行人经过踏上,便被缠身拖入圹中活活淹死。后白布怪被城隍收服,县学塘恢复平静。
县学塘,追根溯源,在三国时是峥嵘山下的一个池塘,郑平将军在塘北面建造将军府宅,池塘成为座北朝南的将军府前的园池。郑平将军门对青山,临水而居。风水学家称乌溪江为青龙,千里岗为白虎,郑平宅成为风水学上的宝地。据记载郑平子裔后成衢州旺族,分居全市各地,人丁兴旺,也是衢州常山郑氏始祖。 白布怪:俗传县学塘中有白布怪,夜间深静时有一匹白布横铺在塘沿,如人贪心去拾,即被白布怪卷入水中。 衢州钟楼为明代早期古城建筑,位于北门街南端十字路口,据史书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知府张尧文主持建造,楼高7丈,基开四门作通道。登楼小门与石阶在楼东门角、座北朝南。楼座中间有一大方孔,铺木板遮封。二楼和三楼为全木结构,漆黑光亮。登三楼是木梯,自南向北而上,三楼上有一木结构挂钟用的架子,原有3000斤重的铜钟,后被侵华日军所掳掠。
衢州钟楼留传下许多传说,独角怪是其中之一。传说中的独角怪,是赵公祠门楼顶上魁星阁中魁星手中的笔头。因笔头脱落而成怪,白天藏在钟楼上,夜深人静时出来作怪,后被城隍收服,钟楼重得安宁。
独角怪:传闻夜深时,人不能在钟楼底独自行走。因钟楼上有独角怪,头上长一角,听见人声即从钟楼上下来,青面撩牙,血盆大口,人见到吓一跳,晚上看见行人便追,直追得行人气绝身亡,独角怪亦消逝去。见到的人吓得生病,而且大多死去。故以前人夜间不行走钟楼底 。 蛟池塘古名谓菱池塘,昔日面积广大,包括今建乙塘方圆皆是。原种植菱白,自然是饲养鸭、鹅的好场所。传闻,鸭鬼者西王母瑶池中老鸭也。后鸭怪被城隍收服,蛟池塘恢复平静。
老鸭嘴:鸭嘴怪则潜伏在蛟池塘中,俗传蛟池塘中的鸭怪是王母娘娘瑶池里的老鸭精下凡。当年的蛟池塘紧邻城南的城墙脚下,到了夜深人静时分,鸭嘴怪就会发呱呱呱的叫声,谁从塘边经过,听到这种叫声,肚子里就开始隐隐作痛,回到家自然是在劫难逃。这一传说让偏僻的蛟池塘一带更觉冷落荒凉、阴森吓人,让路人谈怪色变。
古时候,衢州人出城门就是乡下,就是距南北深山野岭也只一二十里,加上多战事、多灾荒、多变故,让人常有世事沧桑、人生无定的悲凉之感。因此,浙江的衢州一带祭奠亡人的节庆就比别的地方要多一些。这里除了清明要上坟,还有农历七月十五、冬至、春节,不同的村子还一些不同的节祭。唐代诗人顾况在凭吊衢州才子唐代中书侍郎徐安贞一诗中,就写出了这么一种气氛。这些可能是神怪故事产生的社会生活基础。
至于蒲松龄与衢州来往的细节以及写作的有关背景,这是一个有待专家考证谜
团。《聊斋志异》一书刊刻以后,三怪故事就有了一个较为规范的版本,流传也更为广泛久远。全文不长,不妨摘录如下:
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象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弛而奔,鬼亦遂去。然见之则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
“衢州三怪”的故事,在衢州一带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城乡版本虽各不相同,但也是大同小异,常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20世纪60年代初,一代伟人毛泽东途经衢州,专列停在金华某个小站,当地的领导前去汇报工作,谈话间毛泽东专门问及了“衢州三怪”一说,问在座的同志是否知道。可惜当时在座的领导们面面相觑,无人能够对答。这则真实的故事意味深长。一是说明了毛泽东博览群书,精通历史,学识渊博,连如此闲书上的一则小小的故事也了如指掌。二是说明了开国领袖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重视。他笑着对在座的同志说:“在一个地方工作,就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嘛。”三是体现了毛泽东儒雅和幽默的领袖风采。他对下面干部的启发和教诲,往往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某些意味深长的故事来点拨,而且信手拈来,风趣而又深刻,让人终生不忘。这段往事,让这个神怪故事更增添了一层奇异的光彩。
蒲松龄的《衢州三怪》一文所述:在月淡风清的夜晚,县学塘的白布怪就会化作一匹白练,横在路上,路人如弯腰去拾,白布就会腾空而起把人卷入塘中。这则故事虽说荒诞奇特倒也耐人寻味,一个人对途中的飞来之财是不能有非分之想的,意外之财往往就是意外之祸呵!当年蒲松龄写这则故事是否有如此的想法,我们已无从查考,但书中给人的警示却永远闪烁着思辨的光芒。蒲松龄的这则神怪故事,为衢州这座古城平添了一种神秘和离奇。
如今白布怪的遗址仍在,县学塘相临的旧房已经拆除,县学塘也已经修复拓宽,周围建起了亭阁、花辅,草坪,供市民闲暇时来此休闲娱乐。如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坐在塘边,彩灯闪烁,水波粼粼,树影婆娑,再说一段关于白布怪的故事,更觉扑朔迷离,让人浮想联翩,顿发思古之幽情。
据传说,三怪中的大头怪是楼身于钟楼上的。每到深夜,大头怪便会发出嘎嘎嘎的叫唤声,有谁如听到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便会一病不起。有一年,有个学徒胆子很大,听到叫声毫不惧怕,提起了一盏灯去上茅厕,大头怪怕光,见学徒迟迟不把灯拿走,便说:“大人好大胆也!”学徒应道:“小鬼头不小哉!”说完用揩屁股的手纸在大头怪嘴上一抹,拎上灯盏顾自走了,从此大头怪销声匿迹。可惜聊斋主人可能没听到这则故事,否则蒲老先生会写得更加精彩。
远近闻名的钟楼,位于城区北门街南端,据《衢州市志》记载,钟楼为明万历年间太守张尧文所建。楼高七丈,在当年的衢州城,这巍峨壮观的钟楼傲然独立,雄视三衢,不仅是一处景观,更重要的是既报警又兼报火警。楼上重达1.5吨的大 钟,声音洪亮悠远。钟声舒缓悠长,报的是晨昏时辰,街巷平安;假如钟声急促激越,报的一定是让人心跳的火光之灾了。这口钟不仅声音浑厚优美,在大钟上还铸有经文、铭词,及各种精美的花、草、鱼、虫图案,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可惜在抗日战争期间,这口大钟被入侵衢城的日军盗掠,运回日本,从此钟楼无钟,钟声也随风飘逝。钟楼现只存基座,由于年久失修,日渐损坏,终于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上面的钟楼被拆除。由石头砌成的楼的基座还顽强地坐落在这繁华的闹市区,四个宽敞的楼门,分东、南、西、北,四方通畅。有人说它象征着衢州自古就四省通衢,而我说这四个通畅的楼门,倒像四个张开的嘴巴,在无声地诉说着古城的世事沧桑,兴衰荣辱。忙碌的人们每天从这里匆匆而过,也许对这风光不再的钟楼不屑一顾,也许对这早已成了历史陈迹的钟楼熟视无睹,但它那洪亮悠远的钟声响在古城历史的深处,时光的流逝无法将它泯灭。要求修复钟楼的呼声越来越高。2015年,钟楼已经有了复制的钟,时常有清脆的钟声响起。而钟楼街区也管理、建造的古色古香。
衢州是一座有着近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衢州地域一直以口头文学形式,传播地方神话、传说故事,世世代代讲述传承,口头文学流传故事数量甚多,衢州“三怪”仅仅是丰富的口头文学中的一则。著名的还有《石梁地名传说》、《定光古佛传说》、《九龟福地传说》、《双仙观雨师传说》、《王志斩蛟传说》、《王质遇仙传说故事》、《石门山景福升仙传说》、《古城八阁故事》、《衢州三塔故事》、《府山徵梦亭故事》、《胜堂殿传说》等等,不胜枚举,其中衢州“三怪”流传最为广泛。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衢州“三怪”的记载。据说清代康熙朝时,在康熙十三年三月(公元1674年),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响应吴三桂叛清,在清平三藩之乱中,浙江总督李之芳坚守浙江衢州作战,在衢州生活了三年多,从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得知衢州口头俗传的“三怪”故事,且地方风俗信鬼神,后来传给山东人张握仲。张握仲回山东将衢州俗传的“三怪”故事讲述。蒲松龄听后逐编撰入《聊斋志异》中,使衢州“三怪”故事更为广泛流传。 1959年10月,庐山会议之后,毛丅泽东同志乘专车从浙赣铁路返京,列车经过衢州时,曾问随行人员:“你们可知衢州‘三怪’否”?答曰:“未闻”,专车在金华停靠时,毛丅泽东同志召见金华地区领导干部,要求大家多学习一点文史知识,又提及衢州“三怪”,并指出这是出自《聊斋志异》的故事。可见影响之大。 衢州“三怪”的故事,在我们衢州一带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大家也听过。版本虽然各有不同,却也是大同小异,常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下面我和大家再重温一下衢州旧城关地区俗传的“三怪”故事。 衢州“三怪”最早记载于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书上说:张握仲从戎衢州,言: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像貌狞恶,闻人声即下。人驰而奔,鬼亦逐去。忽见之辄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翻译成白话,衢州有“三怪”,钟楼上有大头怪,城中一塘有白布怪,又有一塘有鸭怪。“三怪”即大头怪、白布怪、鸭怪。“三怪”源于旱、火、水之灾。丙塘即是水亭街的县学塘、蛟池街的蛟池塘。 县学塘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记载衢州“三怪”而闻名。县学塘的白布怪,据传是观音娘娘的腰带遗落人间变成的,像疋布铺在地上,行人经过踏上,便被缠身拖入圹中活活淹死。后白布怪被城隍收服,县学塘恢复平静。
县学塘,追根溯源,在三国时是峥嵘山下的一个池塘,郑平将军在塘北面建造将军府宅,池塘成为座北朝南的将军府前的园池。郑平将军门对青山,临水而居。风水学家称乌溪江为青龙,千里岗为白虎,郑平宅成为风水学上的宝地。据记载郑平子裔后成衢州旺族,分居全市各地,人丁兴旺,也是衢州常山郑氏始祖。 白布怪:俗传县学塘中有白布怪,夜间深静时有一匹白布横铺在塘沿,如人贪心去拾,即被白布怪卷入水中。 衢州钟楼为明代早期古城建筑,位于北门街南端十字路口,据史书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知府张尧文主持建造,楼高7丈,基开四门作通道。登楼小门与石阶在楼东门角、座北朝南。楼座中间有一大方孔,铺木板遮封。二楼和三楼为全木结构,漆黑光亮。登三楼是木梯,自南向北而上,三楼上有一木结构挂钟用的架子,原有3000斤重的铜钟,后被侵华日军所掳掠。
衢州钟楼留传下许多传说,独角怪是其中之一。传说中的独角怪,是赵公祠门楼顶上魁星阁中魁星手中的笔头。因笔头脱落而成怪,白天藏在钟楼上,夜深人静时出来作怪,后被城隍收服,钟楼重得安宁。
独角怪:传闻夜深时,人不能在钟楼底独自行走。因钟楼上有独角怪,头上长一角,听见人声即从钟楼上下来,青面撩牙,血盆大口,人见到吓一跳,晚上看见行人便追,直追得行人气绝身亡,独角怪亦消逝去。见到的人吓得生病,而且大多死去。故以前人夜间不行走钟楼底 。 蛟池塘古名谓菱池塘,昔日面积广大,包括今建乙塘方圆皆是。原种植菱白,自然是饲养鸭、鹅的好场所。传闻,鸭鬼者西王母瑶池中老鸭也。后鸭怪被城隍收服,蛟池塘恢复平静。
老鸭嘴:鸭嘴怪则潜伏在蛟池塘中,俗传蛟池塘中的鸭怪是王母娘娘瑶池里的老鸭精下凡。当年的蛟池塘紧邻城南的城墙脚下,到了夜深人静时分,鸭嘴怪就会发呱呱呱的叫声,谁从塘边经过,听到这种叫声,肚子里就开始隐隐作痛,回到家自然是在劫难逃。这一传说让偏僻的蛟池塘一带更觉冷落荒凉、阴森吓人,让路人谈怪色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