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同治初年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4 13:28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1-03 20:26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1-03 20:45
(1)中国:购买和使用工业产品和军需品,日本:学习政治制度和教育。(2)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3)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4)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强烈的爱国性;变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解析(1)本问要求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即中国人注重工业产品和军需品,“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即日本主张学习政治制度和教育。(2)依据材料的内容“建立立立宪政治”“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可知(3)论者的观点是“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即改革过激,辩者的主要观点“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即改革的不彻底性(4)本问是戊戌变法的时代意义,即具有爱国性、进步性和思想启蒙的作用。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语言能力。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3)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4)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强烈的爱国性;变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解析(1)本问要求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即中国人注重工业产品和军需品,“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即日本主张学习政治制度和教育。(2)依据材料的内容“建立立立宪政治”“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可知(3)论者的观点是“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即改革过激,辩者的主要观点“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即改革的不彻底性(4)本问是戊戌变法的时代意义,即具有爱国性、进步性和思想启蒙的作用。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语言能力。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1-03 21:01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