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天人相分观的影响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9 20:09
  • 提问者网友:愿为果
  • 2021-03-28 22:16
天人相分观的影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3-28 23:32
天人关系是传统儒学的重要议题。这里的天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大自然,另一是指人从大自然领悟出的一些规律与道理,即所谓“天道”。前者指大自然本身,后者指大自然的精神。当谈到天人关系时,“天”有时指前者,有时指后者,有时两者混用,不分彼此,视其内容而定。例如周易中的天乾地坤:天、地是大自然,乾、坤是其精神,乾道是刚与健,坤道是柔与顺。

上古先民,为维护部落秩序,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常以神道设教,部族之长,即为宗教首领,此时为天人不分或天人合一的时代。世界上各地的文明,都是从宗教文明开始的。中国文明到了殷商时期,仍处于宗教迷信时代,鬼神祭祀活动是政治大事。但这个天人合一的时代到了西周的周公嘎然而止。周公提出“天不可信”的命题,开创了中国文明史上天人相分的新局面。周公是中国文化史上分水岭式的伟大人物,他协助父兄取得天下,深知改朝换代取得成功,不是天意,而是人力。商纣并非不敬天而亡,是不得人心而亡。周公吸取教训,并以此告诫后人。尚书周书大诰:「天棐忱」,康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君奭:「天命不易,天难谌」,「天不可信,我迪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以上说的都是天不可信的意思。周公石破天惊一语道破天机,中国文化开始脱离鬼神迷信,快步走向成熟。孔子继承周公志业,创立了只言人事不言鬼神,只言人道不言天道,只言人理不言物理,只言生前不言死后的儒家学派。

孔学是人生之学,是纯粹的人理学。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孔子把人摆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把目光全部投注在人身上,包括个人和社会群体,构建了一个专谈人事,不谈大自然也不谈“天道”的纯人理学。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与「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如出一辙,都是说:不要管什么天地鬼神,只要管人事就行。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关于天道,孔子只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一语带过,不愿多谈。欧阳修对此深有体会:「圣人,急于人事者也,天人之际罕言焉」,「圣人,人也,知人而已」。孔子心无旁鹜的关怀人世,建立一个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理学体系,无暇顾及天地自然之理,是彻底的天人相分论者,这是孔子对孔学的定位。孔子之后,能领会并坚守孔学定位的,只有荀子。荀子传承周公、孔子的天人之学而集大成。天论篇演绎了两千三百年前的一个成熟的人本主义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指出天道有常,人道无常,天人各行其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指出天不能干预人道,「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唯圣人为不求知天」,「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指出治乱与大自然、四时无关,「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明确提出唯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人能胜天积极进取的思想。

天人相分原是人类文明由混沌迷信走向人本主义的正确方向,但文化的发展是螺旋式前进的,清流与浊流交叉并行,浊流有时会掩盖清流。周、孔相传的天人相分观至荀子而发扬光大,但荀子以后,天人相分观隐而不彰,在历史发展的复杂因素下,天人合一观浊流变为主流。

与孔子同时的老子,是典型的天人合一论者,天道与人道并论。阴阳五行家更将天人合一观进一步发展。墨子兼具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说:既讲“非命”,也讲“天志”与“明鬼”。在儒家中,子思首先将天与人相连:「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道、教都是人道,这是将人道与天连接起来。孟子继承子思:「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把心与性都与天联系起来,讲存心养性,为后世心性之学开了端。子思与孟子背离了周、孔天人相分的传统,因此荀子批评子思与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秦以后,汉初流行迷信,陆贾、董仲舒将阴阳五行与签纬之学引入儒学,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成为学术主流,周、孔、荀一脉相承的天人相分观从此式微。扬雄与王充援道入儒,魏晋玄学儒道合流,唐虽有柳宗元力斥天人合一说,但韩愈抑荀扬孟,孟学大行,荀学隐幽。宋明理学建立一套严密的天人一体的宇宙本体论,人道附属于天道,三纲五常属于天理。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更是走火入魔。

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观的消长有历史发展的复杂因素。农业社会的生产与天象气候有密切关系,人们容易有敬天迷信思想,有利于天人合一观的发展。政治因素更是关键:从三代的诸侯共主到秦汉以后的皇帝皆称天子,统治者挟天自重,以强化其统治合法性,“天子”两字已充分表明政治鼓励天人合一观。汉武以后,儒学与政治挂钩,学术为政治服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适时而出,确立君权神授说。随着君权的日趋巩固,天人合一观成为学术主流。而在学术自由的先秦时期,周、孔、荀一脉相传的天人相分观有如夜空流星,成为历史星空中一串璀璨的明珠。

当今时代,应如何看待天人观?天人合一观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如今星移斗换,时易势转,由农业时代转变为工商业时代,封建统治已成昨日黄花,天人合一观已失去其生长土壤。在天人合一观长期影响下,中国人把自己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无法客观的观察大自然、把大自然作为独立的客体来研究,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沈括与徐霞客是少数的例外。阴阳五行说与“气”理论是天人合一说的典型产物。阴阳五行与气理论在古时科学知识不发达的时代,确实能对大自然作出某种程度的解说,有某种程度的科学性。但把阴阳五行与气理论应用到包括天地运行、万物生长、国运兴衰、朝代更替、个人命运、人体医学、卜筮问卦、风水堪舆等各种不同领域,试图作出各种牵强附会的解说,这是把天人合一观滥用到可怕的地步。世上不可能有这样一种“超级理论”可以包医百病。阴阳五行与气理论已经过时,因为今天已经有比阴阳五行与气理论更高明的科学,能对各种领域作出更好的解释与解决问题。如果中医仍停留在阴阳五行与气理论,中医便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阴阳五行在今天已变成伪科学,天人合一在今天已变成伪命题。今天,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行其是,人道与天道各行其道,各自得到高度发展,如果再谈天人合一,简直不知今世是何世,今年是何年!今日世界面临最严酷的环境问题正在提示人们天人相分的道理: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揭示人道与天道不但各行其是,而且互相冲突,相互矛盾。如果是天人合一,人怎么会破坏天呢?我辈必须面对天人相分的事实,才能寻求天人共生之道。有分才有合,不知其分,怎知其合?如果闭着眼睛跟着古人喊天人合一,则是食古不化,自绝于时代。参考资料: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lzxd/200709/t20070903_2450312.htm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