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傅佩荣: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23:41
  • 提问者网友:玫瑰园
  • 2021-01-03 15:08
傅佩荣: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鸦
  • 2021-01-03 15:34
哲学是一门需要生活经验来配合的学问。所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我们要提出四个基本观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培养思考习惯 一般人通常没有思考的习惯,因此发生事情时都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些反应往往缺乏一致性与连贯性,譬如,有些人的心情受天气影响,天气好的时候心情也好,看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有问题;相反地,如果天气不好,心情就差了,不管任何人遇到他都要倒霉。如此一来,这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主宰性就丧失了。有些人则是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你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心情好不好。这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充分表现在脸上。这些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结果。 若是养成思考的习惯,遇到任何事情发生时,就会先冷静下来,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于别人对这件事如何反应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而这件事情与你有什么关系,在别人看起来,可能也会和你自己的看法不尽相同。 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举例来说,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颗苹果掉下来打在他的头上,于是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因为喜欢思考,因此他会在别人没有怀疑的地方怀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然后发现了新的规律。 念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如果对任何状况都能够加以思考,就会发现,虽然有很多事情现在如此,但它没有必要一定是如此,也有可能是别的样子。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掌握整体观点 柏拉图的代表作是《对话录》。对话代表两个人在交谈,你说你看到的,我说我看到的,我们看到的东西虽然一样,但是观点与角度却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结果。彼此在交谈的过程中互相沟通,最后能够增加双方的见解。 对任何事情的看法,有正方就会有反方。我们平常和别人交谈时,不喜欢听到反面的意见,譬如开会时,我提议某种方案,如果有人与我意见相左,我会觉得他故意找麻烦,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某些我所忽略的部分。 其实所谓的掌握整体观点,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当然,我们年轻的时候未必喜欢圆融,甚至觉得那样好像没有什么个性,说任何话都四平八稳,想要面面俱到。然而,年龄与经验增加之后就会发现,人生很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方面来考虑,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狂恋
  • 2021-01-03 16:44
我们不是西方人,但是对于像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马克思、尼采,这些名字却耳熟能详。何以如此?因为他们是哲学家,说话不但很有条理,并且富于弦外之音,让人低回沉思,进而想要一探究竟。 西方哲学绵延两千六百多年,发源于希腊爱琴海地区,延伸到地中海周边,再扩及整个欧洲,直至北美。就时间的长度与空间的广度来看,西方哲学并不特别醒目,但是就其内涵的丰富深刻,与影响人类的强度效应来看,则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正如我们谈到现代化时,不能不以“西化”为其主轴,西方哲学对于今日世界的意义也仍不失其主轴的地位。 在其他的文化体系中,哲学常与宗教、文学、历史、艺术等相混共融。在西方则不然,哲学开辟了自己的道路,以“爱好智慧”为标杆,扣紧理性思维的原则,以此考察人类的现实生活与高远理想。这样的哲学即使可能在一段时日,甚至长达几千年倾注全力于探索自然界或辅助宗教界,但总是会保存其“一点灵明”,而再度回到人的主体性,建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大厦。用“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一语描写西方哲学世界,可谓恰如其分。 初学者面对这样的辽阔天地,内心难免惶恐。我读大学时,一位老师郑重提醒我们:“想要念好西方哲学,必须学会五种语言——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然而,就算学会这五种语言,还要看你有无研习哲学的兴趣及领悟哲理的慧根。我的学习方法是最笨的,后来却证明是最有效的。先说语言,除了希腊文,其他的我都认真学过,但真正学得好的只有英文。我很早就从事翻译工作,把英文哲学作品译成中文,数量总计超过二百万字。这实在是笨功夫,但效果很好,因为翻译是用中文清楚表达原文的所有含义。经过这样的自我训练,许多西方哲学家成为我的老师与朋友。 我在台大哲学系教书,近年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但是前二十年我一直在教的是“形而上学”与“宗教哲学”,后来还教了三年的“西方哲学史(上)——希腊及中世纪”。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不是西方人,我们学西方哲学目的有二:一是了解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根本关怀;二是学会西方人的思辨方式与系统架构。从这样的角度讲解西方哲学,学生才可以真正受益。 现在西方哲学引起了许多社会人士的兴趣,民间基金会与学习机构也开办了这一类课程。我在洪建全基金会讲过“西方心灵的品味”,介绍二十四位哲学家的人生观;后来还以连续三年的时间畅谈“西方哲学精华录”,共七十二讲。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又认识了一个事实,就是:西方哲学家的一个观念或一句名言,常可助人想通人生的某种奥妙道理。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确非虚语。这些哲学家在文化上与时空上,同我们相距甚远,但是正因为这样的距离,使我们觉悟了:只要是人,就须面对某些永恒而普遍的难题,并且这些难题的解答也不外乎几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困陷于自己当下的迷茫处境,并且对于化解这些处境的线索也开始有了头绪。 尼采说:“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医生有办法测知病情的趋势,也有能力把握救治的线索,不正是转危为安、化苦为乐的契机吗?一般人没有耐心阅读哲学家的长篇论证与复杂思辨,因此我以“点到为止”的短文方式,介绍西方哲学家的生平轶事与思想点滴,总计二百零九篇。编排成书的过程中,东方出版社为七十几位哲学家附写小传并辅以照片,使本书更为完备可观。我想,光是欣赏这些哲学家的相貌就是一大趣事。至于书中能有几个观念让人偶尔沉思品味,更是一大乐事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