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诗歌有什么题目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11:27
  • 提问者网友:十年饮冰
  • 2021-02-05 13:35
诗歌有什么题目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2-05 14:17
抒情方式
  例如:杜甫《蜀相》,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全诗感情深沉.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抒情的方式有: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2001年高考(9)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2001年第8题
  ②表达技巧:互文、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同上)
  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去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同上)
  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象有些教参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
  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为了节省文字,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⑹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西湖初晴雨后》)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⑼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⑽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⑾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⑿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凡指互文.如:
  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⒁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⒂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⒁句中的“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只学了什么.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有时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艺术风格中不同了,如杜甫《羌村三首》第一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战乱之中的夫妻相逢,风格是沉郁的,这两句被晏道几点化,在《鹧鸪天》中写出:“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用来表现女子相思,风格是婉约的.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思想内容上不同了,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用来形容琴声的,经张元干点化,在《贺新郎》中写出:“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说明了在离别时的惜念,不是儿女之情.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
  (4)、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个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就颇为费解了.
  (5)、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四)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诗眼是指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是诗中精练传神的词语,你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
  例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情”字,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深”是诗眼.这个“深”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又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的诗眼是“高”.在这首短诗中,无一不是在写一个“高”.“危”本来就是高,“百尺”是描述高;“手可摘星辰”是强调高,“恐惊天上人”是夸张高.通过多侧面的描摹刻画,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就树立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再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的诗眼是“孤”.它既包含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又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结合诗人当时的遭遇,我们不难理在人鸟绝迹,一片冰天雪地的寂寥环境里,诗人于船头垂钓,就更显示出他处境的“孤独”.而他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屈服,则表现了清高的品格.
  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析: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