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相关问题。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0 02:17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03-09 09:08
1.遗传因子组成AaBb(这两对遗传因子不连锁)的水稻自交,自交后代中两对遗传因子都是纯合的个体占总数的
A2/16 B4/16 C6/16 D8/16

2.燕麦颖色受两对遗传因子控制。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比黄颖比白颖=12比3比1. 已知黑颖(遗传因子B)和黄颖(遗传因子Y)为显性,只要遗传因子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则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A.bbYY× BByy B.BBYY× bbyy C.bbYy× Bbyy D.BbYy× bbyy

3.某种鼠中,黄鼠遗传因子A对灰鼠遗传因子a显性,短尾遗传因子B对长尾遗传因子b显性。且遗传因子A或b在纯和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遗传因子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性状表现类型比例为。
A.2比1
B.9比3比3比1
C.4比2比2比1
D.1比1比1比1

以上问题需回答者有详细的对每一个答案的解答过程。谢谢

急需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3-09 09:22
1 B4/16
自交后代中两对遗传因子都是纯合的个体AABB1/16 AAbb1/16 aaBB1/16 aabb1/16
相加则为1/4
2 A.bbYY× BByy
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比黄颖比白颖=12比3比1.
只要遗传因子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
可知白颖为bbyy,黑颖为B- - - 黄颖为bbYy,而亲代为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
故推知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YY× BByy
3 A.2比1
黄鼠遗传因子A对灰鼠遗传因子a显性,短尾遗传因子B对长尾遗传因子b显性。且遗传因子A或b在纯和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遗传因子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基因型比例为
AABB AABb AAbb 这三者相加为4/16 全部死亡
AaBB 2/16 AaBb4/16二者相加为6/16 ,黄色短尾存活 Aabb2/16 死亡
aaBB1/16 aaBb2/16 二者相加为3/16 ,灰色短尾存活 aabb1/16 死亡
6/16 ,黄色短尾比3/16 ,灰色短尾,其比例为2比1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夜余生
  • 2021-03-09 10:22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还是闭花受粉,也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1.分离现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是,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自由组合现象: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孟德尔先是收集了34个各自具有易于识别的形态特性的豌豆品系。为了保证这些品系的独有特性是稳定不变的(即是说每个品系自交繁殖的后代具有一致的特性),他把这些品系先种植了两年,最终挑选出22个有明显差异的纯种豌豆植株品系。 不同的豌豆 在挑选出纯种豌豆后,孟德尔用它们进行杂交,例如把长得高的同长得矮的杂交,把豆粒圆的同皱的杂交,把结白豌豆的植株同结灰褐色豌豆的植株杂交,把沿豌豆藤从下到上开花的植株同只是顶端开花的植株杂交。他的实验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杂交,“观察每一对性状的变化情况,推导出控制这些性状在杂交后代中逐代出现的规律”。 八年时间中,孟德尔一共研究了28000株植物,其中有12835株是经过“仔细修饰”的。通过这些实验,孟德尔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 他发现如果把仅有一对性状的品系进行杂交,第一代杂种(f1)只出现亲本一方的性状。比如光滑的圆豆粒与皱的粗糙豆粒杂交,结果得到的完全是光滑的圆豆粒。如果让f1代自交,那么在得到的杂交第二代(f2)中就出现了两种情况:既有光滑的圆豆粒,也有粗糙的皱豆粒。他的一次实验结果是:5474个光滑种子,1850个粗糙种子。两者的比例约为2.96:1。这只是孟德尔所研究的豌豆一种性状的实验结果。孟德尔一共研究了七种性状。孟德尔关于f2代的试验结果如下表: 可以发现,所有的实验都有相似的结果。在f1代只出现一种性状,而在f2代中亲本双方的性状都将出现,而且在f1代中出现过的性状与f1代中未出现过的性状之比例接近3:1。 孟德尔的实验并没有只停留在f2代上,某些实验继续了五代或六代。但在所有实验中,杂交种都产生3:1的比例。正是通过这些试验,孟德尔创立了著名的3:1比例。但如何解释这样的实验结果呢? 孟德尔引入了孟德尔因子。他假定豌豆的每个性状都有一对因子所控制。如对于纯种的光滑圆豌豆,可以假定它由一对rr因子决定;对于纯种的粗糙皱豌豆,假定它由一对rr因子决定。对于杂交一代来说,是从亲本中各获取一个因子,于是得到rr。由于性状只是出现圆豆粒,因此就把这种f1中出现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f1中未出现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相应的,决定显性性状的因子称为显性因子,而决定隐性性状的因子称为隐性因子。而对于具有rr因子的f1代而言,进行自交的结果就会出现四种结果:rr、rr、rr、rr。或者简单记作:rr+2rr+rr。结合上显性、隐性,显然恰好会出现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比为3:1的结果。并且“杂种的后代,代代都发生分离,比例为2(杂):1(稳定类型):1(稳足类型)…” 于是,在孟德尔因子的假定下,实验结果得到了完美的解释。 以上只是单变化因子的实验。如果是多变化因子又如何呢?孟德尔对此也做了一些实验与研究。他做过两个双变化因子杂交和一个三变化因子杂交试验。结果与他根据上述理论的预测非常吻合。各种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假定是正确的。他已经解开了遗传之谜,得到了遗传的重要规律。对孟德尔的发现,后人归纳为两条定律: (1)分离律:基因不融合,而是各自分开;如果双亲都是杂种,后代以3显性:1隐性的比例分离;(2)自由组合律:每对基因自由组合或分离,而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 孟德尔的豌豆田 孟德尔的上述杰出研究成果都体现在他1865年的论文与1866年布隆会议录上。这一会议录曾寄给约120个图书馆,此外40本此论文的单行本也曾发给其他的植物学家们。然而,孟德尔的非凡工作除了被德国植物学家福克等个别人提到外,可以说在当时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反响,孟德尔的研究成果被完全忽视了。作为一个插曲,达尔文让提到孟德尔工作的福克的文章在眼皮下滑过:达尔文曾看过福克文章的目录,但没有去注意正文。如果达尔文能认真看一下正文,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无意做更多的历史遐想了。 这篇伟大的论文在被忽视了30多年后,于二十世纪初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独立地发现。于是,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先驱获得了重新评价,他的论文也被公认为开辟了现代遗传学。1965年,英国一位进化论专家在庆祝孟德尔上述论文发表100周年的讲话中,说“一门科学完全诞生于一个人的头脑之中,这是惟一的一个例子”。在同年的另一次演讲中,他更明确地指出:“准确地说出一门科学分支诞生的时间和地点的事是稀奇的,遗传学是个例外,它的诞生归功于一个人:孟德尔。是他于1865年的2月8日和3月8日在布尔诺阐述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