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吾庐记清·魏禧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0:03
  • 提问者网友:兔牙战士
  • 2021-01-03 04:06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吾庐记 清·魏禧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注释:魏禧 (1624—1680)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宁都人。与兄魏祥、弟魏礼(字和公,号季子)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而禧为最。明亡,绝意仕进。康熙十八年征为博学鸿词,不就。遂隐居翠微峰,讲学易堂,为“易堂九子”之首。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视勺庭为胜焉 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B.其将怀安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客或以闻诸家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又唯子言之从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对下列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盖井而观:盖住井口观天,喻眼光闭塞。 B.腰舟而渡:腰间系着葫芦渡水,喻做事过慎。 C.高下其径:随地势高下为路。 D.志士不忘在沟壑:指显贵后不忘微贱患难的时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评析有错的一项是 A.作者借为其弟魏礼筑吾庐作记,写魏礼之为人,突出魏礼冒险危而远游的性情。文章叙议交错,转换自然。无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都显得摇曳生姿,意味无穷。 B.作者从吾庐爽朗优美的环境入手,引出对弟弟外出远游和归山隐居两种看上去矛盾的行为的议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并且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愿望为志趣。 C.作者对其弟“举债冒险危而游”的行为并不赞赏,认为季子礼“南极琼海,北抵燕”,“冲危难,冒险阻”只是“得行其志为适”,但人各有志,不应强求。 D.“人间最苦是飘零”是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之基本文化共识。然而,明遗民之于漂泊和云游似乎心存痴迷,“客死如家”,“江湖之死如衽席”的说法流露出作者的复杂心态。 4.翻译句子。 1.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2.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1-03 04:34
1.B 2.D 3.C 4. 1、喜欢游遍奇山异水,寻求良朋好友,收集(历览)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与死在家里一样,死于祸乱如死于疾病一样,死在江湖野地如死在床席之上一样,如果是这样的人,我是不会强迫他死守在家里的。 2、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而多不得志。难道是这样吗?大概世间的流传的诗多是古代不得志者的言辞。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1-03 06:00
哦,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