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女子无才便是德”怎么理解?

答案:6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6 11:51
  • 提问者网友:记得曾经
  • 2021-04-15 13:51
“女子无才便是德”怎么理解?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4-15 14:56

在男人面前聪明的女人只会显得男人比较无能。


所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女人别在你男人面前显得你比他聪明,即使他真的不如你也要装的笨笨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4-15 18:13
爱情和情歌一样,最高境界是余音袅袅。最凄美的不是报仇雪恨,而是遗憾。最好的爱情,必然有遗憾。那遗憾化作余音袅袅,长留心上。最凄美的爱,不必呼天抢地,只是相顾无言 .....................
  • 2楼网友:归鹤鸣
  • 2021-04-15 17:36
开始的开始总是甜蜜的。   后来就有了厌倦、习惯、背弃、寂寞、绝望和冷笑。   曾经渴望与一个人长相厮守,后来,多么庆幸自己离开了?   曾几何时,在一段短暂的时光里,我们以为自己深深的爱着的一个人。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不是爱,那只是对自己说谎 ..........
  • 3楼网友:duile
  • 2021-04-15 16:28

女人没才华就有道德,这样说能理解吗

  • 4楼网友:掌灯师
  • 2021-04-15 16:07
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
  • 5楼网友:大漠
  • 2021-04-15 15:23
女子无才便是德,那是古人大男子主义膨胀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男女不平等、女性受男性压迫、女性沦为男性附庸或者玩物的生动写照。不可否认,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人,而人是生而平等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应当用相同的价值标准来评判男人和女人。如果我们要用德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才气、才能或者知识水平,那么这个标准就不应当因性别而异。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依据这样的标准,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子有才便是德,女子有才也是德。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古代禁锢中得到了某种反思,这便是它最大的现代意义。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之缘起,应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语。主要皆认为是明人陈继儒(眉公)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严格的来说,并不是陈继儒自己说的,而是被陈氏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所以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 这句话虽在晚明才诞生,但早已根植。传统的才德观正是它的土壤。“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反而重视她们的“妇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 所以,与其单单用现代的眼光,将“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看成是对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杀,不如从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去研究。只是,到了清代以来,由于女性识字能文者较从前为众,就开始有对女性“才”、“德”问题的讨论了。此亦是近代中国女性争取权利之前奏。 三从四德 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德性。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丧服子夏传》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妇德谓贞顺(品德) 妇言谓辞令(辞令) 妇容谓婉娩(仪态) 妇功谓丝炱(手艺)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