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需求都要满足吗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1 22:53
- 提问者网友:聂風
- 2021-01-21 19:39
对孩子需求都要满足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長槍戰八方
- 2021-01-21 19:44
对孩子需求都要满足吗?
现在的孩子对于物质是不匮乏的,想买什么家长一般都会满足,但是这样真的好吗?一直以来心里都有个疑问“延迟满足”有必要吗?什么时候开始做?
那么什么叫做“延迟满足”?
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Laura E. Berk在《儿童发展》一书中,把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定义为“等待一个更适宜的时间和地点来从事一个诱人的行为或者获得一个欲望中的物体”。这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通俗点说,就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而放弃当前的蝇头小利,再通俗点说,就是忍耐。1968年,斯坦福大学的Walter Mischel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参与实验的孩子们,独自面对一块棉花糖的诱惑,并被告知,如果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发现棉花糖没有被吃掉,会给他们两块棉花糖作为奖励。心理学家花了40年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三颗软糖的孩子,他们在学校表现普遍更优秀,善于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
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颗软糖的孩子,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换句话说,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延迟满足适合多大的孩子呢?
米歇尔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习得延迟满足能力,将“决不能惯着孩子”的理念贯穿始终。于是家长面对孩子的嚎啕大哭,选择视而不见,等他哭完了再抱。这不仅违背了延迟满足合适的年龄,更是忽略了孩子的早期依恋的建立。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人格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事方式。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的恋爱关系中起到作用。
因此家长们不宜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如何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呢?
1、积累奖励法:
适用对象为儿童。等孩子年龄稍大一点时,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买新玩具,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五角星”来进行交换。“五角星”是平时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获得的“奖励”。一般在孩子积累到5次或10次后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每次获得“奖励”的过程就是一种等待。爸爸妈妈每次给予奖励的标准一定要统一,不能失去原则性。
贝壳最近就在试试积攒星星法。好好吃完碗里的饭就可以积攒一颗星星,满10颗星星可以奖励买一盒薯片,效果很明显,吃饭效率大大提升,他也得到了自己喜爱的零食,一举两得。
2、约定法:
很多家长很喜欢给孩子买礼物,三天两头毫无理由地送孩子新玩具,会降低玩具带给孩子的幸福感。给孩子约定每月只能购买一个玩具,遇到喜欢的玩具可以购买,但这个月玩具名额就没有了,让孩子自己决定。尊重和信任是唤起孩子内在自控力的前提条件,家长要给孩子主动权不代替孩子做决定。这样慢慢孩子就养成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感是孩子习得延迟满足的一个必要条件,家长对孩子做出的许诺应该按时实现,更不能把延迟满足变为取消满足。
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不容忽视,家长们养育孩子的路上任重而道远啊!
现在的孩子对于物质是不匮乏的,想买什么家长一般都会满足,但是这样真的好吗?一直以来心里都有个疑问“延迟满足”有必要吗?什么时候开始做?
那么什么叫做“延迟满足”?
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Laura E. Berk在《儿童发展》一书中,把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定义为“等待一个更适宜的时间和地点来从事一个诱人的行为或者获得一个欲望中的物体”。这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通俗点说,就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而放弃当前的蝇头小利,再通俗点说,就是忍耐。1968年,斯坦福大学的Walter Mischel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参与实验的孩子们,独自面对一块棉花糖的诱惑,并被告知,如果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发现棉花糖没有被吃掉,会给他们两块棉花糖作为奖励。心理学家花了40年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三颗软糖的孩子,他们在学校表现普遍更优秀,善于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
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颗软糖的孩子,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换句话说,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延迟满足适合多大的孩子呢?
米歇尔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习得延迟满足能力,将“决不能惯着孩子”的理念贯穿始终。于是家长面对孩子的嚎啕大哭,选择视而不见,等他哭完了再抱。这不仅违背了延迟满足合适的年龄,更是忽略了孩子的早期依恋的建立。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人格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事方式。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的恋爱关系中起到作用。
因此家长们不宜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如何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呢?
1、积累奖励法:
适用对象为儿童。等孩子年龄稍大一点时,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买新玩具,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五角星”来进行交换。“五角星”是平时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获得的“奖励”。一般在孩子积累到5次或10次后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每次获得“奖励”的过程就是一种等待。爸爸妈妈每次给予奖励的标准一定要统一,不能失去原则性。
贝壳最近就在试试积攒星星法。好好吃完碗里的饭就可以积攒一颗星星,满10颗星星可以奖励买一盒薯片,效果很明显,吃饭效率大大提升,他也得到了自己喜爱的零食,一举两得。
2、约定法:
很多家长很喜欢给孩子买礼物,三天两头毫无理由地送孩子新玩具,会降低玩具带给孩子的幸福感。给孩子约定每月只能购买一个玩具,遇到喜欢的玩具可以购买,但这个月玩具名额就没有了,让孩子自己决定。尊重和信任是唤起孩子内在自控力的前提条件,家长要给孩子主动权不代替孩子做决定。这样慢慢孩子就养成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感是孩子习得延迟满足的一个必要条件,家长对孩子做出的许诺应该按时实现,更不能把延迟满足变为取消满足。
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不容忽视,家长们养育孩子的路上任重而道远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