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由来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4 06:13
- 提问者网友:最美的风景
- 2021-01-23 23:52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荒野風
- 2021-01-24 00:22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因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矗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余下全文>>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来历,习俗? 春节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同时也是中国情人节之一。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中国所有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建国前,繁文缛节较多,封建迷信严重。腊八过后,择吉日扫灰。腊月二十三日辞灶之后,开始忙年,做大枣饽饽等。二十九日“封门”,贴春联、窗花、过门笺、挂宗谱。三十日晨,供盛饭。下午,上祖坟“送吊子”,请先祖回家过年。门口置“拴马桩”,院内横铺秫秸。晚十时左右,接灶、请神、撒陈(在正间地上撒麦秧)。半夜“发子”,拜先祖,敬诸神,鸣鞭炮。全家自幼至长,依序叩拜,长者受拜后须分压岁钱。然后喝辞岁酒,吃更年饺子。黎明,本族或近邻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钱饺子”。初三日黎明送神。节间,亲友互相探拜。农村请媳妇、请女婿,共贺新春。建国后,礼节相沿,迷信活动有所废除,80年代又有所复燃。
元霄节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霄节,也叫“上元节”、“灯节”。家家用胡萝卜灌蜡油做灯,送至祖坟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礼花之俗,儿童燃放“解闷”。节间“闹元霄”,耍秧歌、舞龙灯,热闹非凡。
二月二 俗谓小龙抬头。男子多于此日理发。农家炒豆,称“蝎子豆”,意防毒虫。打“五谷囤”(用草木灰撒成几个相套的圆圈,内撒五谷杂粮),祈求有个好年景。旧有前往土地庙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废。
清明节 祭扫先人坟墓,添土压纸。建国后,机关、学校等于此日祭扫烈士墓。旧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禁火冷食,并有打秋千之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吃粽子和熟鸡蛋。儿童以五彩线系脚脖、手腕。晨“拉露水”,采艾悬于门户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妇“送端午”,从娘家带粽子分送婆家亲邻。
六月六 旧俗吃炒面,曝衣书。新婿到丈人家“现新”。
七月七 旧称“乞巧节”。招远过此节是七月初六,俗云:“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节间做“巧饼”,儿童以线穿之,称“穿小果子”。旧时妇女生“巧芽”(以五谷杂粮生芽),供奉姐姐(织女),乞求织女赐给巧手。
七月十五 旧称中元节,又为鬼节,挂灯为鬼魂照路。此日晚间,挂宗谱、供先祖、吃饺子。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亲友以月饼、烧鸡等礼物馈赠。晚,宴饮赏月,分食月饼。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为秋祭,上坟添土,拜扫先墓。
冬至 俗称过冬,亦有挂宗谱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饺子。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喝“腊八粥”,憋“腊八蒜”。
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灶,又称过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烧灶神像。
公历节日 除传统节日外,一些纪念性的公历节日渐为县民接受,但活动范围、深广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妇女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植树节等。
中国传统节日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民间传说多种多样。如果只用封建迷信的眼光来打量她,则是对这些美丽传说和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亵渎。
这些神话了的传说,是属于普通老百姓的,是他们对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种希冀,一种期盼。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面对无所改观的现实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凶趋吉时来运转,多收他三五斗;还有一种节日是人们对先人或先哲的思念和纪念,使前人栽树之德代代相传;另外一些节日也不乏一些对爱情美满天伦永乐的憧憬。
就过年来说,她更属于孩子们,过年是孩子们的童话,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炮,是压岁钱的红包,是炸丸子锅里飘出的一缕油香,是一段没有父母呵斥的无拘无束的日子……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余下全文>>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来历 (1)二十三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center]
(2)除 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余下全文>>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每个节日的来历是什么? 中国传统节日 (以下为农历日期) ?? 腊八节(腊月初八) ??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 ?? 春节(一月一日) ?? 元宵节(一月十五日) ??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 端午节(五月初五) ?? 七夕节(七月初七) ??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 ??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 ?? 重阳节(九月九日) ??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
记得采纳啊中国传统三大节日的由来? 中秋节 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传统节日的特点与来历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不同的节日来历并不相同,而节日的特点也是分为不同的节日而有。例如:春节的节日特点是与家人团聚,而清明节的节日特点是祭祖、踏青等。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矗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余下全文>>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来历,习俗? 春节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同时也是中国情人节之一。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中国所有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建国前,繁文缛节较多,封建迷信严重。腊八过后,择吉日扫灰。腊月二十三日辞灶之后,开始忙年,做大枣饽饽等。二十九日“封门”,贴春联、窗花、过门笺、挂宗谱。三十日晨,供盛饭。下午,上祖坟“送吊子”,请先祖回家过年。门口置“拴马桩”,院内横铺秫秸。晚十时左右,接灶、请神、撒陈(在正间地上撒麦秧)。半夜“发子”,拜先祖,敬诸神,鸣鞭炮。全家自幼至长,依序叩拜,长者受拜后须分压岁钱。然后喝辞岁酒,吃更年饺子。黎明,本族或近邻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钱饺子”。初三日黎明送神。节间,亲友互相探拜。农村请媳妇、请女婿,共贺新春。建国后,礼节相沿,迷信活动有所废除,80年代又有所复燃。
元霄节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霄节,也叫“上元节”、“灯节”。家家用胡萝卜灌蜡油做灯,送至祖坟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礼花之俗,儿童燃放“解闷”。节间“闹元霄”,耍秧歌、舞龙灯,热闹非凡。
二月二 俗谓小龙抬头。男子多于此日理发。农家炒豆,称“蝎子豆”,意防毒虫。打“五谷囤”(用草木灰撒成几个相套的圆圈,内撒五谷杂粮),祈求有个好年景。旧有前往土地庙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废。
清明节 祭扫先人坟墓,添土压纸。建国后,机关、学校等于此日祭扫烈士墓。旧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禁火冷食,并有打秋千之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吃粽子和熟鸡蛋。儿童以五彩线系脚脖、手腕。晨“拉露水”,采艾悬于门户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妇“送端午”,从娘家带粽子分送婆家亲邻。
六月六 旧俗吃炒面,曝衣书。新婿到丈人家“现新”。
七月七 旧称“乞巧节”。招远过此节是七月初六,俗云:“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节间做“巧饼”,儿童以线穿之,称“穿小果子”。旧时妇女生“巧芽”(以五谷杂粮生芽),供奉姐姐(织女),乞求织女赐给巧手。
七月十五 旧称中元节,又为鬼节,挂灯为鬼魂照路。此日晚间,挂宗谱、供先祖、吃饺子。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亲友以月饼、烧鸡等礼物馈赠。晚,宴饮赏月,分食月饼。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为秋祭,上坟添土,拜扫先墓。
冬至 俗称过冬,亦有挂宗谱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饺子。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喝“腊八粥”,憋“腊八蒜”。
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灶,又称过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烧灶神像。
公历节日 除传统节日外,一些纪念性的公历节日渐为县民接受,但活动范围、深广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妇女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植树节等。
中国传统节日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民间传说多种多样。如果只用封建迷信的眼光来打量她,则是对这些美丽传说和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亵渎。
这些神话了的传说,是属于普通老百姓的,是他们对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种希冀,一种期盼。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面对无所改观的现实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凶趋吉时来运转,多收他三五斗;还有一种节日是人们对先人或先哲的思念和纪念,使前人栽树之德代代相传;另外一些节日也不乏一些对爱情美满天伦永乐的憧憬。
就过年来说,她更属于孩子们,过年是孩子们的童话,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炮,是压岁钱的红包,是炸丸子锅里飘出的一缕油香,是一段没有父母呵斥的无拘无束的日子……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余下全文>>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来历 (1)二十三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center]
(2)除 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余下全文>>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每个节日的来历是什么? 中国传统节日 (以下为农历日期) ?? 腊八节(腊月初八) ??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 ?? 春节(一月一日) ?? 元宵节(一月十五日) ??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 端午节(五月初五) ?? 七夕节(七月初七) ??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 ??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 ?? 重阳节(九月九日) ??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
记得采纳啊中国传统三大节日的由来? 中秋节 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传统节日的特点与来历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不同的节日来历并不相同,而节日的特点也是分为不同的节日而有。例如:春节的节日特点是与家人团聚,而清明节的节日特点是祭祖、踏青等。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