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调五脏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1 19:08
- 提问者网友:山高云阔
- 2021-02-28 21:38
五味调五脏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2-28 22:24
问题一:什么是五味?五味哪五脏又有哪些相对应的关系? 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另一说是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等。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主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谓,各归所喜攻……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该分别论述为是。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sa4]乌曲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余下全文>>问题二:五味对五脏会有什么作用 一、五味和五脏相对应的: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如:酸入肝,稍微吃些酸味的食品可以养肝,如果过量进食酸味食品就伤肝了。其他五味也是如此,少食可以补养对应的内脏,多食反而有伤害。
二、人体五脏是相互关联的。虽然少吃甘(甜)味食品可以补脾,但小孩子一般喜欢吃甜食,如果吃多了,会引起上火,引发牙痛等疾病,还会造成消化不良,反而伤害了脾脏的正常功能。所以,日常五味要调和,中医中讲究上士淡泊,中士中和,不贪厚味。问题三:五味对应人的五脏? 20分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中医上以这个来指导辨证用药和日常保健。比如大枣甘甜可入脾经等等。但是如果应用还是需要一定中医知识的问题四:五味与五脏是什么关系 肝味为酸。中医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正常的疏泄需要收敛功能的制约,疏泄兼收敛的功能需要有形的肝脏来蕴含。肝主木,“木曰曲直”,“曲”就是人要有所收敛,不能直接就条达上去,所以肝味为酸。酸味有收敛作用。
心味为苦,焦味就是苦味。烤馍片的味道就是焦香之味。
脾味为甘,小孩子爱吃糖,是因为脾胃太虚弱。
肺味为辛辣之味。
肾味为咸,凡是咸味的都可以调肾精上来。问题五:怎样用五味来调理五脏? 五味以调脏,过则生疾
自然界提供的谷肉果菜等物,酸、苦、甘、辛、咸,五味齐全,具有调养五脏,营养全身的作用,即《灵枢五味》所谓“人受气于谷”之意。然而,不管何种食物,进食皆须适量,不可太过,不如此,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以致胃气不能腐熟,脾气不能运化,三焦之气不能升降,必然百病丛生。“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问题六:中医中的五味对应五脏到底是什么意思? 实际是类似于药物归经,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辣入肺,咸入肾,试以咸举例,大量食用盐的后果大家都知道,尤其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现在提倡低盐,盐入肾,肾水太过,直接影响的脏腑就是心,肾和心已经不是正常的相克关系,长期所以会有病变,另则,肝肾同源,必然也会殃及肝脏,所以食物讲究适量,即使是人参,灵芝,过量也是有害,水银,砒霜,适量也可救人,饮食也是一样。肝气郁滞容易产生口苦症状,肝喜调达顺畅,气机淤堵就像流淌着水的河流是清澈是,如果是死水的话就会腐败恶臭,身体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嘴巴干苦,而且常常口臭,口气。口酸,一般是胃寒的症状,吞酸水,不敢吃生冷硬的东西。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等。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主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谓,各归所喜攻……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该分别论述为是。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sa4]乌曲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余下全文>>问题二:五味对五脏会有什么作用 一、五味和五脏相对应的: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如:酸入肝,稍微吃些酸味的食品可以养肝,如果过量进食酸味食品就伤肝了。其他五味也是如此,少食可以补养对应的内脏,多食反而有伤害。
二、人体五脏是相互关联的。虽然少吃甘(甜)味食品可以补脾,但小孩子一般喜欢吃甜食,如果吃多了,会引起上火,引发牙痛等疾病,还会造成消化不良,反而伤害了脾脏的正常功能。所以,日常五味要调和,中医中讲究上士淡泊,中士中和,不贪厚味。问题三:五味对应人的五脏? 20分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中医上以这个来指导辨证用药和日常保健。比如大枣甘甜可入脾经等等。但是如果应用还是需要一定中医知识的问题四:五味与五脏是什么关系 肝味为酸。中医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正常的疏泄需要收敛功能的制约,疏泄兼收敛的功能需要有形的肝脏来蕴含。肝主木,“木曰曲直”,“曲”就是人要有所收敛,不能直接就条达上去,所以肝味为酸。酸味有收敛作用。
心味为苦,焦味就是苦味。烤馍片的味道就是焦香之味。
脾味为甘,小孩子爱吃糖,是因为脾胃太虚弱。
肺味为辛辣之味。
肾味为咸,凡是咸味的都可以调肾精上来。问题五:怎样用五味来调理五脏? 五味以调脏,过则生疾
自然界提供的谷肉果菜等物,酸、苦、甘、辛、咸,五味齐全,具有调养五脏,营养全身的作用,即《灵枢五味》所谓“人受气于谷”之意。然而,不管何种食物,进食皆须适量,不可太过,不如此,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以致胃气不能腐熟,脾气不能运化,三焦之气不能升降,必然百病丛生。“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问题六:中医中的五味对应五脏到底是什么意思? 实际是类似于药物归经,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辣入肺,咸入肾,试以咸举例,大量食用盐的后果大家都知道,尤其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现在提倡低盐,盐入肾,肾水太过,直接影响的脏腑就是心,肾和心已经不是正常的相克关系,长期所以会有病变,另则,肝肾同源,必然也会殃及肝脏,所以食物讲究适量,即使是人参,灵芝,过量也是有害,水银,砒霜,适量也可救人,饮食也是一样。肝气郁滞容易产生口苦症状,肝喜调达顺畅,气机淤堵就像流淌着水的河流是清澈是,如果是死水的话就会腐败恶臭,身体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嘴巴干苦,而且常常口臭,口气。口酸,一般是胃寒的症状,吞酸水,不敢吃生冷硬的东西。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