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如何欣赏艺术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1 04:19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12-20 11:24
如何欣赏艺术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罪歌
  • 2021-12-20 12:12
沈鸿鑫当今,人们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而在精神生活方面,艺术欣赏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人们要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剧,要听音乐、听歌唱,要看画,看书法、看雕塑……这些都是艺术欣赏活动。艺术欣赏的对象是艺术作品和艺术美。艺术美是在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基础上,按照作者的理想与愿望,进行加工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艺术美往往比现实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也更富魅力。人们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可以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艺术欣赏实乃人间一大乐事,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我们重视。
一、欣赏艺术不可浅尝辄止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包括对欣赏对象的感觉、知觉、理解、思考以及联想、想象等认识过程,同时包括与认识过程相伴随的主观方面的感受情绪和情感活动。在这种欣赏过程中,感受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只有有了准确、敏锐、充分的感受,才能把握艺术作品在感情形式和形象上的特点,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独特的印象。艺术欣赏者对艺术品的第一个印象,也称“艺术的初感”,非常重要。因为它对人的感觉器官是一种新鲜的刺激,感受最为敏锐和深刻。有时候欣赏者一听某一首歌曲就喜欢上了,看到某一幅画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艺术欣赏又不能满足于“艺术的初感”。真正的艺术欣赏并不是浮光掠影或回眸一瞥可以领略以尽的。不少艺术品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接触到它的真谛的。所以首先,它需要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稳定注意。比如说,您看一出戏剧的演出,必须坐下来全神贯注,进入到剧情中去,如果心不在焉,思绪旁鹜,就很难领略剧情的内容及其内在的意蕴。我记得幼年时跟随父亲去看京剧,往往第一场戏的情节看不清楚,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刚开场,场内人声嘈杂,人静不下心来。京剧之所以用开场锣鼓来镇场,也就是为了让观众尽早地进入稳定注意的阶段。稳定的注意,就是指欣赏者的注意有一定的趋向,感觉、知觉、记忆、思索等思维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其次,这种注意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看一场戏一般说要持续几十分钟。这种稳定的注意状态,有助于欣赏者对审美对象发出的信息,作有效而完整的接收。
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唐阎立本至荆州,观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住,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名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
阎立本是唐代伟大的画家,擅画人物,笔力圆劲雄浑,神态生动,曾作有《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步辇图卷》等,得到当时好评,被誉为“丹青神化”。最近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在上海联合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中就有阎立本的传世之作《步辇图卷》,通过画面,使人感受到一派大唐盛世的风貌。这里提到的张僧繇则是南朝梁杰出的画家,是一位擅画人物、肖像的圣手,多作佛寺宗教壁画,他的画骨气奇伟,规模宏逸。关于他还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如传说他有一次在金陵安乐寺大殿的壁上画了四条龙,但全都有眼无珠。人们很奇怪,问他为何画龙不点睛。他说不能点,只要一点上眼睛,墙上画的龙立即就会飞腾而去。人们都不相信,认为他在吹牛,一定要他把龙眼睛点上。张僧繇就拿起笔给四条龙依次点睛。当他才画好两条龙的眼睛,天色骤变,雷电大作,风雨交加,坚固的墙壁也震塌了。那些惊慌失措的看画人,只见两条墨龙迅疾腾空而去。这虽是一则神话,但足见张僧繇的画是如何的出神入化。
可是阎立本当年到荆州观看张僧繇留下的壁画,第一天初看觉得没有什么,还以为张僧繇是徒有虚名;第二天他再去观赏,就领略到一些画中的意味,所以称张僧繇为近代画坛佳手;第三天,他又前往观赏,这次不禁叹曰:真名不虚传。他越看越觉得有味道,坐着看,躺着看,反复揣摩,竟流连忘返,欲罢不能,干脆留宿其间十多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可见,要想真正领略一部艺术作品的美,有一个反复感受的过程。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发现美,往往得反复地感受。
另外,艺术的审美活动,还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深化的过程。艺术欣赏主要是形象思维的活动,也可以说是感情的活动,在对客观的美的认识过程中,伴随着主观的情感反应,或满意,或愉悦,或喜悦。然而,审美过程中也渗透着理性的活动,感受了还要进而理解,理解了才能有更深的感受,这时美感才会更完整,更深刻。上面说到阎立本看画,坐着看,躺着看,就是在反复揣摩,仔细推敲,这里面就包含有理性的思考。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主张对戏剧的间离效果,也就是要求观众在看戏时能有理性的思考。而这种理性的思考,往往能推进审美活动的深化。比如,我们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当然欣赏者的心弦首先被乐曲中那个命运敲门声的音乐动机所震撼,但是如果结合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能把生命活上几千次该有多美啊”的话语,进行理性思考,那么就更能深刻地把握住作品中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深邃意蕴。
文艺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如果欣赏者不加理性思考,那么是很难完整地感受艺术作品体现出来的美的。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究竟其性格特征是什么,至今还争论不清,故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还有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中主人公那微妙的笑容,究竟意味着什么,也是众说纷纭,争论了几百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感受与理解是互相结合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彼此制约、渗透,互相诱发、促进的关系。欣赏艺术首先要有充分的感受,同时要从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剖析,运用抽象思维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在更高层面上领悟艺术创作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因此,整个艺术欣赏过程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这一些都说明了作为一个欣赏者值得注意的问题:艺术欣赏不能浅尝辄止。
二、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认为,看热闹也好,看门道也好,都属于艺术欣赏活动。但是,看热闹还只是艺术欣赏的初级阶段,看门道才是进入了艺术欣赏的高级阶段。因为看热闹只停留在艺术的表象方面,其艺术感受比较肤浅,没有深入到艺术肌体的奥秘之处,不可能领略到艺术的深刻内涵与真谛。看门道则是进入到艺术肌体的深层次,触摸到艺术创造的某些规律,此时的艺术感受比较深刻,获得的美感享受也更加丰富。这时欣赏者的感受与理解往往是相互伴随的,感受的时候掺杂着分析,分析的时候又须反复感受。它们彼此制约、渗透,相互诱发、推动,不断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剔除感受中的不确切成分,把握住作品的本质特征,从而对作品的美学价值作出正确的评论。
对一般欣赏者来说,看看热闹亦无不可。然而,如果真正想通过艺术欣赏获得知识哲理,美感享受和精神滋养,那么还是不能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而是要向看门道的阶段转化。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从外行到内行,其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接触到不少业余艺术爱好者,他们从看热闹开始,慢慢成为看门道的行家。在京剧界,还有不少知名的艺术家是票友出身,比如孙菊仙、余叔岩、俞振飞等开始都是业余京剧爱好者、票友,后来下海成了大师级的艺术家。
首先要加强艺术修养,不断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积累欣赏经验,逐步熟悉艺术的内容、形式及其特征,掌握艺术的规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
,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观千剑而后识器,讲得十分精辟。操千曲,观千剑,一方面有了比较、鉴别的材料,另外,也可从中归结出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这样就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具体的文艺作品。
据说,王维有一次在洛阳招国坊庚静修处看见一幅色彩鲜丽的壁画。这幅画题为《按乐图》,画一群乐工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一支乐曲。王维被画深深吸引住了,边点头边称赞。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兴致勃勃。王维说,这幅壁画乍一看很平常,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特色,但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它很不一般。它不仅准确地表现了乐工们正在演奏什么乐曲,而且还表现了正在演奏曲子的第几叠第几拍。人们凑过去仔细观看,仍然没有看出个所以然,王维便告诉他们,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是这支曲子的第三叠第一拍。大家不大相信。于是有几个好事者很快请来一队乐工,当场演奏《霓裳羽衣曲》,当演到第三叠第一拍时,人们对照这幅画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来乐工的手和口在乐器上的位置以及动作姿势,果然与壁画上的形状一模一样,丝毫不爽。原来王维不仅是诗人、画家,而且对音乐也很精通,早年曾作过主管音乐的大乐丞。如果他对音乐不精通,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还要多观察、分析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因为任何文艺作品都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如果说,文艺作品是一面镜子,那么生活就是镜子观照的对象。你不熟悉镜子反映的对象,就很难判断出镜子反映得是否正确。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有真知灼见,才能正确认识文艺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据说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牡丹下面有一只猫。欧阳修不知是否真的古画。有一天他的亲家吴正肃丞相来访,他对古画很有研究,因此欧阳修请他鉴别。他仔细地看了又看,说:“这确是一幅古画,画的是正午牡丹。”欧阳修问道:“你怎么知道的呢?”吴正肃指着画说:“你看,这花瓣是张开的,中午阳光强烈,花的颜色都是干巴巴的。”接着又指着画上的猫说:“再看这只猫的眼睛,瞳孔眯成一条线,这正是正午猫的瞳孔。”这位评论家正是运用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作品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因此,一个欣赏者要真正能够看出艺术作品的门道,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经验。
我们并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艺术评论家;但是希望每个人都来做艺术的欣赏者。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