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读书声已经消逝 ①诵读优秀文章和诗词,品陶涵泳,潜移默化,是中华民族教书育人的一个悠久传统。
②然而,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前不久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我们经常用书声琅琅来形容我们的校园,可是现在我们校园里变得沉寂了,已经听不到读书声了。”他大声疾呼:“大姆指代替不了喉咙!”看来,校园里没有书声,已经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了;而且,全国听不到读书声,已经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大问题了。否则,何劳一位部长在谈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时,面对新闻记者,这般慷慨动情?
③对青少年来说,古今中外佳作的朗读,为何如此重要?钱理群在北大讲授“鲁迅研究”20年,他有一条体会,也可以很好回答这个问题:“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的那种韵味,那种浓烈而又千旋百转的情感,里面那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讲鲁迅作品,最主要的是读……这是接近他的内心世界和他的艺术的‘入门’通道。”其实,读鲁迅是这样,读其他经典篇章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脱离对文本的潜心阅读,学子们怎会受到关的熏陶、写作方法的启迪和人文精神的教化?
④可是,多少年了,我们的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这社会风气也太急功近利了,你考什么,我就简单对号整什么。中考、高考不是全都不考朗读吗?口头读的再好有啥用?练习册和大卷堆积如山,孩子如果偷空看看《三国》之类名著,还往往遭受家长(a) (呵斥、批评)说“那是闲书”!在“哑巴语文工厂”流水装配线上,孩子们就这样经受着模式化操作训练。于的全是“手力”活,见到“阅读分析”就头疼,还谈什么朗读乐趣呢?“手指代替了喉咙”,也算我们一种特殊“国情”吧?
⑤众所周知,普及教育在课时分配上,语文课是最多的。但如果随机抽出一些中小学学生,听听他们的朗读,读出声调和感受来的,那可是凤毛麟角。教育到了这个份上,更兼实用主义流行,功利主义泛滥,世风(b) (浮躁、枯燥),娱乐化大行其道,网上泛泛浏览成为时髦,国民图书阅读率年年下滑,当下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话恐不为过。当然,读书声的消逝,还只是一种表象,其内里隐藏着的是全体国民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的缺失,这才是让人们深长忧虑的原因。
⑥但,历史必定还是要发展的。我们在建设经济大国的同时,也必然要相应建设文化大国。而文化之建设较之经济的发展,定然难之又难,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就从抓琅琅读书声为起步吧!(摘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在第④段和第⑤的横线处应分别选填的词语是:a_________ b________
2.释义:
①潜移默化:
②凤毛麟角:
3.第③段引用钱理群教授的话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作者认为贴近文本的朗读有何作用?
4.作者在论述了“读书声已经消逝”之后表达了怎样的深切担忧?
5.从修辞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在“哑巴语文工厂”流水装配线上,孩子们就这样经受着模式化操作训练。
6.针对文中所说的现象,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你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有感于读书声已经消逝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0 19:38
- 提问者网友:夢醒日落
- 2021-12-20 03:01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也偏爱
- 2021-12-20 04:30
1.呵斥;浮躁2.①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②这里比喻朗读很好的学生十分稀少。3.文化建设应从抓琅琅读书声起步。青少年朗读古今中外佳作十分重要,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写作方法的启迪和人文精神的教化。4.表露了对全体国民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缺失的深切担忧。5.本句分别用“哑巴语文工厂”和“流水装配戏”生动地比喻忽视朗读只重视书面习题训练的语文课堂和学生所受的模式化的“动手不动口”的单一训练,起到了直观而形象的表达效果,讽刺了死板而枯燥的应试教育。6.学生能结合自己朗读实情,言之成理即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夜
- 2021-12-20 04:55
这下我知道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