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来自于那首诗?

答案:5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18:56
  • 提问者网友:藍了天白赴美
  • 2021-04-01 21:5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来自于那首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4-01 22:4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平生事
  • 2021-04-02 02:0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忖量,对本身孤孑处境的感觉,都凝结在这个“独”字内里。“他乡为异客”,不外说异乡作 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结果,却比一样平常地叙说异乡作客要凶猛得多。在天然经济占首要职位的封建期间,差异区域之间的风土、情面、说话、糊口风俗差 别很大,分开多年糊口的家园到异地去,会感想统统都生疏、不风俗,感想本身是漂流在异地糊口中的一叶浮萍。“他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隧道出了这 种感觉。作客异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通常天然也是存在的,不外偶然不必然是显示的,但一旦碰着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轻易发作出来,甚 至一发而不行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每每是家人团圆的日子,并且每每和对老家光景的很多柔美影象联络在一路,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就黑白常天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大家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墨客用这样朴实无华而又高度归纳综合的诗句乐成地示意过。而一经墨客性出,它就成了最 能示意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险些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焦点,迅即形成飞腾,呈现警句。但这种写法每每使后两句难觉得继,造成后劲不敷。这首 诗的后两句,假如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长,就难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飞腾,也很难办到。作者采纳另一种方法:紧接着感情的急流,呈现一 泓微波激荡的湖面,看似安静,实则越发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尚,登高时佩戴茱萸囊,听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假如只是一样平常化地遥想兄弟如安在重阳日登高,佩戴茱 萸,而本身独在他乡,不能参加,固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蜜意。墨客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家园的兄 弟们本日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明少了一位兄弟──本身不在内。仿佛遗憾的不是本身未能和家园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圆;好像 本身独在他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关心。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 夜》:“通宵鄜(fu)州月,闺中只独看”,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好像更不出力。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他乡”,暗写了孤傲寥寂的情形,对付首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情形出格敏感。“异客”则更夸大了游子在他乡孤苦孤独的陌生 清凉的感觉。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觉的水平。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感的公道成长,声名泛泛已有思亲之苦,而 到节日,这忖量就愈加转深和加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接洽上下两句情感之间的要害。这两句构玉成诗的一个条理,是从抒怀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觉来示意思 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觉得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简直,二者在示意要领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 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空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缅怀本身。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示意要领,以“遥知”使诗意的成长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 度来加深示意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满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白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 详细所指了。作者料定,当亲人团圆一路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他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绪推向飞腾,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 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本身的想象,更突出本身的忖量。
归纳综合:作者一人在表面做客,每当独自过节时,就越发缅怀亲人。作者在迢遥的处所知道兄弟们正在登高了,兄弟们都插了茱萸,才觉醒原本作者没有在。
标题中的“山东兄弟”是谁?本人搜刮收集、差异多个版本的唐诗赏析,均没有确切谜底和明晰表明,只是笼统表明为作者王维的“伴侣”或“亲人”. 统揽全诗并团结差异学者的赏析文章,不可贵出这样一个结论:山东兄弟就是王维。
诗的前两句是第一人称写法,后两句是写老家亲人登高,而独自穷乏远在山东的“兄弟”-王维。
  • 2楼网友:鸽屿
  • 2021-04-02 01:3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3楼网友:拜訪者
  • 2021-04-02 00:0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
  • 4楼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04-01 22:52

来自于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原诗句全文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歌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运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表达了自己孤独和对他乡的陌生之感,这种游子思乡的情绪在平时不一定会表露出来,但是一旦遇到“佳节”,见别人都在热闹的团聚,自己的孤独与思乡情绪,就会一下子涌现出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戴装有茱萸的香囊,据说可以避灾。诗人在此,写故乡的兄弟们登高,佩茱萸,却发现少一人的遗憾,来反衬自己身在异乡不能回去,自己心中的遗憾。

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作为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却少我一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