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元代陶瓷的造型特征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21 18:10
  • 提问者网友:情歌越听越心酸
  • 2021-10-21 09:21
元代陶瓷的造型特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撞了怀
  • 2021-10-21 10:10
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霍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要窑场,在前代工基础上,仍继续生产传统品种,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制胎原料的进步,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因而能烧造颇有气势的大型瓷器。其次是青花,釉黑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釉下彩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最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蓝釉, 是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的仿玉类银的局面。 元代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罐、瓶、执壶、盘、匜和高足杯。罐是元瓷中一种常见的器物,瓶类经梅瓶、玉壶春瓶为常见,碗也是元瓷中常见的器物,有敞口和剑口两种。盘是元代瓷器中主要用器之一,传世品也较其它器物为多。而高足杯是最流行的器型。 元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有刻、划、印、贴、堆、镂、绘等多种。在元代青白瓷大型器物上,尚多见划花装饰,但这种装饰方法已不占主要地位,盛行的是印花装饰。印花除在枢府器和青白瓷器上大量采用外,红釉与蓝釉器物上也有印花。元青花的纹饰,分主纹与辅纹二类。瓶、罐的腹部和盘心,为主要纹饰,其它为辅助纹饰。常见的作为主题纹饰的有植物,如松、竹、梅、牡丹、莲花、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等。动物如龙、凤、鹤、鹿、海马、狮子等, 除上述这些纹饰内容外,历史故事题材极为盛行,吉周亚夫细柳营,萧何月下追乾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等,都被作为元青花瓷器的装饰画面。它与元代戏曲小说和版画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两代瓷器上人物故事内容无疑受到它的重大影响。 元青花的装饰特征是层次多,画面满,但由于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并不给人以琐碎和堆砌的感觉。 元代的青花,时代特点很明确。这时使用的钴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所谓“至正型”的一类大件青花器,多采用进口料,国产料的青花色调与进口料的浓艳显然不同,没有黑色斑疵,纹饰比较简单草率,多用于小件器物。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高足杯、盖罐、梅瓶、玉壶春瓶、大盘5种造型的器物为多,此外还有觚、葫芦瓶、执壶、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其成型、烧造工艺有如下特点: 1.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当时生产水平和生产工艺决定的。 2.大罐、琢器由两节或多节分段成型后粘接,底部另接,腹部和底的接胎痕明显。高安博物馆藏云龙纹荷叶盖罐上充分体现出这种成型工艺。“数”字款梅瓶出土时脱底,能见内壁,为直观地了解梅瓶成型工艺提供了条件,其在成型上采用五段四接成型工艺,梅瓶的颈、肩、腹、胫、底分段制作后,再用胎泥粘接成型。 3.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兽耳盖罐、梅瓶、釉里红开光花鸟罐底部均有此特征。 4.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大罐、梅瓶突出,底部多有旋痕。 5.大器底无釉,多数带有粘砂痕,底部常见大小不一的釉斑,釉厚处呈鸭蛋青色。 6.大件器物内壁粘接处常不修胎,但也有修胎的。 7.碗类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 8.高足杯的杯身与杯把为泥接,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 9.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射”字款梅瓶的盖、云龙纹兽耳盖罐的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 10.器物的底部有带火石红的,也有不带火石红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