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3次对月光的描写有何不同作用

答案:3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6 03:09
  • 提问者网友:斑駁影
  • 2021-03-25 17:23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3次对月光的描写有何不同作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3-25 18:07
1、作用
  《琵琶行》一诗中直接描写“月光”的诗有三句:
  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作用一:以写月来写人的心情、衬托情景、照应前后文。
  ①句写出作者与客人想在船上“饮酒成欢”却无“管弦”相伴的遗憾心情和分别时沉重的沉默和对此去前路的惆怅、无着。透露出古人惯有的别离之悲。月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前文“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景,还为下文“琵琶女”的出现和引人“探问”埋下了伏笔。
  ②句则表明琵琶女高妙的琴音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在座者。每个人都被震惊,每个人都被感动,每个人都不能言语音乐所流传出的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只有沉默。秋月之“白”,实为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一刹那之间的空白。从侧面说明听者及周围情景那一时的寂静,表明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和引人。而这又为下文“自言”内容做铺垫,使文章前后相应,令人信服。
  ③句则借琵琶女的自叙表明其身世的悲惨和境况的冷落。在这里,拨动诗人心弦的是琵琶声,而打动诗人的是琵琶女与作者的相似身世和经历(同出寒门、同在年青时一时声名于京都、同遇于浔阳江头、同为沦落之人……),是生活的变故,是生活的感慨,但更是琵琶女这句貌似写景实为慨叹的写景抒情句。作者看到明月寒水、醉后狼藉、夜半悲人,由人到己,由今而昔,同情琵琶女的遭遇,也同时联系到官场倾轧、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从而更加悲伤难抑。这句不仅引出了作者之后的倾诉,而且为后文的“重闻”琵琶声在情感上确立了一个基调,埋下了伏笔,也才有了司马的“青衫湿”。
  作用二:分段(节)作用。
  历来论家谈到以上作用即止,却未明确这三句诗还有一个分节作用。
  第一节从开始到“别时茫茫江浸月”句即可分开。理由是:其一、此句之后,情感是空茫的、渴望的、遗憾的,应有一个空间。其二、此处断开,才与下文“忽闻”照应,有对比,有落差,体现出音乐骤起的突兀感、转折感,打破了叙事诗的平铺直叙。
  第二节,以“唯见江心秋月白”为末句断开,专写琵琶女的弹奏及音乐声。弹奏后的琵琶女在用“尽”了心劲后和听者在思维上出现了暂时的空白。在此之后,人们方才如梦初醒,琵琶女也才缓过神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第三节应从“梦啼妆泪红阑干”处断开。虽然不是以写月光之句为结,但此句却与前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巧妙构成整体:空船嫠妇、旧琴冷落、孤苦无依之中,面对孤月寒水,忆及少年往事,不禁泪湿栏杆。交代了独奏琵琶及无依垂泪之原因。此句之下则是白居易自叙之语。
  作用三:暗示时间的推移,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句中对月的描写不同,依次为“江浸月”、“江心秋月白”、“月明江水寒”。
  根据时令,明显可以看出“江浸月”应为“初升之月”,这时的月亮与地面平,举首难见,低头则可有水中幽微淡弱的反光中见到,说明月之斜,时间当是秋夜之初。
  “秋月白”中,白应为“亮”、“明”之意,故可见这时月亮已为“中天之月”。此结论的另一佐证是“惟见江心……”,可见此时月已高升,月光已直射入江水中了。因此,这时应为近午夜之月。
  “月明江水寒”之句,“水寒”表明气温下降,寒气来袭。听琵琶、诉身世,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很久,所以,这时月亮虽明,但夜气更浓,月光黯然,给人以寒气,时近子夜。
  作者巧妙地运用写月的句子不仅交代了时间在“沦落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飞逝,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司马先生一次次感动、一次次回味,终致“青衫”湿透。
  总之,通过以上论述可见,《琵琶行》一文中写月的三句诗,七其作用可谓大矣,实在是匠心独运。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蓝房子
  • 2021-03-25 20:37
整首诗中作者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作者就借助月光来表达起当时的心情。我现在手里暂时没有那首诗,所以具体表达了什么心情,你可以根据原诗再进行分析,不好意思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