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姿的宝姿出局 国内高端服企面临洗牌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4 00:07
- 提问者网友:沉默的哀伤
- 2021-01-13 05:57
宝姿的宝姿出局 国内高端服企面临洗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01-13 07:21
国内奢侈品界曾经的霸主——宝姿时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姿”)黯然宣布退出服装业。它的衰落乃至出局,使国内高端服装市场被重新审视。有业内人士坦言,国内高端服装企业或将面临重新洗牌。
新金融记者 郝一萍
告别服装界
服企宝姿今后不再做服装了。
宝姿2015年6月1日发布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公司 Ports BVI将现有时装和服饰业务Ports HK20%的股权作价6亿元,出售给东方富海。东方富海将识别及介绍第三方买家给Ports BVI,以24 亿元的对价向Ports BVI 发出购买 Ports HK剩余 80%权益的要约。
对于股权出售的原因,宝姿方面表示,消费者从传统零售转向网上购物,以及中国的宏观环境等因素,导致公司财务业绩下降。“退出本公司传统的时装及服饰业务和转移本公司的策略重心至预计将为股东带来更佳回报的中国经济相关行业,将更符合股东的利益。”
面对公司的变革,宝姿官网客服称“现在公司还没有给出任何通知,一切都还正常”。
宝姿生产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对新金融记者表示,生产方面的业务没有受到影响,“即使出售,整个生产运营还是要继续的。”
随后,新金融记者就业务出售后,对于品牌运营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做出相应调整等问题联系了宝姿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失血”过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宝姿业绩疲软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宝姿CEO陈启泰曾想通过控制经营成本、优化零售门店网络、建立电子商务等方式拯救宝姿,但目前看来并未有效地遏制住其下滑的趋势。
据宝姿财务报告显示,2011年—2014年,公司营业额分别是19.85亿元、20.98亿元、21.37亿元、18.79亿元;经营溢利分别为5.66亿元、4.81亿元、4.11亿元、1.70亿元;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4.30亿元、3.51亿元、2.93亿元、0.73 亿元。
“这个品牌我并不认同它的实际价值。”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坦言,“宝姿对上,拼不过那些国外的奢侈品牌;性价比,又拼不过轻奢。实际上,它产品的价格还不如一些性价比高的‘快时尚’品牌。关键在产品设计上,也没有体现出一些特色。”
周婷认为,宝姿已经失去了增值空间,收购价值并不大。“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假洋品牌和伪奢侈品牌还不如主打性价比高的‘快时尚’品牌来得实惠。”对于新金融记者提出的“宝姿被收购后经过调整是否还能起死回生”的问题,周婷称“不看好”。
对于宝姿的断臂止血,在服装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看来,或许是个明智之举。
“宝姿在国外只属二三流,在国内竟能成为奢侈品牌,可以看出国内曾经有一段时间的消费观是畸形的。如今消费者重新树立消费观念,宝姿很难恢复曾经的利润高度,这个时候萌生退意,也是可以理解的。”程伟雄向新金融记者表示。
行业问题凸显
对于上述“假洋品牌”之说,源于1989年。那一年,创立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宝姿被香港商人陈启泰收购。随后,公司总部设在厦门,其经营重心也移至国内。为了提升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宝姿提高了它在国际上的曝光率。披上“洋”外衣的宝姿就此成功地粉饰了“中国制造”的本质。
类似宝姿的服企还有很多,随着进口服饰关税的下调,以及越来越多真正的洋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假洋品牌价格虚高的问题逐渐凸显,“宝姿”们价格泡沫破裂,或将面临服装市场的重新洗牌。
“传统的时装服饰业务的未来前景是困难和具挑战性的。”宝姿在公告中毫不掩饰对服饰行业前景的担忧。
“一些高端服装品牌价格和品牌的本质与内涵是不相符的,它们需要从原来的神坛走下来。一些品牌的价格已经下调。宝姿的退出,拉开了国内整个服装行业重新洗牌的序幕。服装价格虚高的现象,也将被重新梳理,直至回归理性状态。”程伟雄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如今,宝姿出售的产品中,动辄数千元,可与国际奢侈品牌比肩;折后数百元,甚至低过“快时尚”品牌,价格“能屈能伸”,定位趋于模糊。面对内忧外患,“宝姿”们已经站在重新界定目标客户群的十字路口。
新金融记者 郝一萍
告别服装界
服企宝姿今后不再做服装了。
宝姿2015年6月1日发布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公司 Ports BVI将现有时装和服饰业务Ports HK20%的股权作价6亿元,出售给东方富海。东方富海将识别及介绍第三方买家给Ports BVI,以24 亿元的对价向Ports BVI 发出购买 Ports HK剩余 80%权益的要约。
对于股权出售的原因,宝姿方面表示,消费者从传统零售转向网上购物,以及中国的宏观环境等因素,导致公司财务业绩下降。“退出本公司传统的时装及服饰业务和转移本公司的策略重心至预计将为股东带来更佳回报的中国经济相关行业,将更符合股东的利益。”
面对公司的变革,宝姿官网客服称“现在公司还没有给出任何通知,一切都还正常”。
宝姿生产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对新金融记者表示,生产方面的业务没有受到影响,“即使出售,整个生产运营还是要继续的。”
随后,新金融记者就业务出售后,对于品牌运营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做出相应调整等问题联系了宝姿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失血”过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宝姿业绩疲软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宝姿CEO陈启泰曾想通过控制经营成本、优化零售门店网络、建立电子商务等方式拯救宝姿,但目前看来并未有效地遏制住其下滑的趋势。
据宝姿财务报告显示,2011年—2014年,公司营业额分别是19.85亿元、20.98亿元、21.37亿元、18.79亿元;经营溢利分别为5.66亿元、4.81亿元、4.11亿元、1.70亿元;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4.30亿元、3.51亿元、2.93亿元、0.73 亿元。
“这个品牌我并不认同它的实际价值。”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坦言,“宝姿对上,拼不过那些国外的奢侈品牌;性价比,又拼不过轻奢。实际上,它产品的价格还不如一些性价比高的‘快时尚’品牌。关键在产品设计上,也没有体现出一些特色。”
周婷认为,宝姿已经失去了增值空间,收购价值并不大。“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假洋品牌和伪奢侈品牌还不如主打性价比高的‘快时尚’品牌来得实惠。”对于新金融记者提出的“宝姿被收购后经过调整是否还能起死回生”的问题,周婷称“不看好”。
对于宝姿的断臂止血,在服装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看来,或许是个明智之举。
“宝姿在国外只属二三流,在国内竟能成为奢侈品牌,可以看出国内曾经有一段时间的消费观是畸形的。如今消费者重新树立消费观念,宝姿很难恢复曾经的利润高度,这个时候萌生退意,也是可以理解的。”程伟雄向新金融记者表示。
行业问题凸显
对于上述“假洋品牌”之说,源于1989年。那一年,创立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宝姿被香港商人陈启泰收购。随后,公司总部设在厦门,其经营重心也移至国内。为了提升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宝姿提高了它在国际上的曝光率。披上“洋”外衣的宝姿就此成功地粉饰了“中国制造”的本质。
类似宝姿的服企还有很多,随着进口服饰关税的下调,以及越来越多真正的洋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假洋品牌价格虚高的问题逐渐凸显,“宝姿”们价格泡沫破裂,或将面临服装市场的重新洗牌。
“传统的时装服饰业务的未来前景是困难和具挑战性的。”宝姿在公告中毫不掩饰对服饰行业前景的担忧。
“一些高端服装品牌价格和品牌的本质与内涵是不相符的,它们需要从原来的神坛走下来。一些品牌的价格已经下调。宝姿的退出,拉开了国内整个服装行业重新洗牌的序幕。服装价格虚高的现象,也将被重新梳理,直至回归理性状态。”程伟雄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如今,宝姿出售的产品中,动辄数千元,可与国际奢侈品牌比肩;折后数百元,甚至低过“快时尚”品牌,价格“能屈能伸”,定位趋于模糊。面对内忧外患,“宝姿”们已经站在重新界定目标客户群的十字路口。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