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紧急政策的四层深意是好消息吗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5 23:04
- 提问者网友:却不属于对方
- 2021-03-25 00:22
央行紧急政策的四层深意是好消息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3-25 01:21
2月16日下午,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此文对于工业领域乃至实体经济而言,都是一次信贷机构的大调整和大部署。
同一天,央行发布2016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今年第一个月,央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创下历史记录。
这两个重大信号意味着,2016年刚刚开始不足两月,中国货币政策已经随着以去产能、去库存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发生重大改变。就此,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格局基本形成,具体总结,将呈现以下4个趋势,而这也正是央行联手八部委分文背后的4层深意。
一;整体货币投放量将会大幅提高;
二;工业信贷两极分化、产能过剩领域信贷更加两极分化;
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
四;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两者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
趋势一:2016年货币投放大幅提高
央行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万亿元和1.37万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
2.54万亿这一惊人的贷款记录,比中国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的2009年1月份,还要超出了9000亿。这是2015年10月开始取消存贷比政策后,银行的放贷冲动在各种主客观条下的一次大胆试验。
今年1月初召开的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等。其中,对货币政策操作的表述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从1月当月看,“稳健”不但变成了“宽松”,而且是“超乎想象的宽松”。
开年第一个月的放贷量,说明整个2016年都将会采取更为宽松货币政策,以确保工业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平稳运行双重任务所带来货币需求。尽管从2月份开始,货币投放增速会逐渐降下来,但第一个月的规模,已经确定今年全年的货币投放都要比2015年多很多。
从实际操作上看,2016年货币政策绝非稳健,而是非常宽松。当然,宽松是相对的。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了信贷有保有压的基调和具体领域。
简单从1月份信贷结构看,贷款直指实体经济。在实体贷款增加2.54万亿的同时,各类票据投放占比非常少,这与2009年1月的货币投放中,票据占比30%的情况形成了明显对比。说明,央妈对当前困难重重的实体经济的出手,比2009年更加“快、准、狠”。
当然,1月货币投放猛增也是有原因的。
历来每年1月份基本都是年度信贷投放最多的月份。而2016年1月份的天量货币投放,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季节性和需求猛增两个重要变量、
1;季节性因素包括两点:2015年12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3%,增速比当年11月末低0.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5979亿元,同比增长14.3%,比上月低0.6个百分点;普遍低于市场预期,这其中可能包括央行通过窗口指导进行的主动调控。但12月却是中央各种稳增长投资项目密集下放的窗口期。
货币投放的下降和项目投放的增加,这个一降一增之间所产生的信贷资金的供需匹配,亟需在2016年1月完成。此为季节性因素一。
其次,大量的稳增长投资项目在2015年最后两个月集中释放,中央财政资金已经到位,亟需信贷资金跟上。
同时,商业银行目前盈利能力降低,亟需提高盈利能力,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有两种途径:中间业务和放贷。放贷环节,在短期利息上升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只能增加放贷规模,1月份放贷,意味着全年的利息周期。此为季节性因素二。
2;需求猛增: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大量稳增长投资项目需求资金匹配,以便尽快开工;去产能和去库存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给工业实体带来的波动和阵痛,需要用信贷熨平,为破产清算、兼并重组、产能退出资金准备和机会选择。
当然,除了上述两点,2015年10月,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的取消,让银行的放贷冲动进一步释放。
不过,尽管有各种因素导致2016年1月份信贷猛增,但不妨碍,这对2016年全年货币政策操作的整体预判:宽松、谨慎的宽松、非常的宽松。
趋势二:信贷呈现明显两极分化
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两个层面的信贷差别化操作:
第一个层面是关于整体工业领域:
1;保:七大重点领域
这七大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等消费产业。
具体措施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金融业全方位服务、适当降低新能源汽车、二手车的贷款首付比例,合理扩大汽车消费信贷;
以及,鼓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加快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股债结合等资产管理产品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提供资金支持等。
2;压:五大产能过剩领域
五大领域包括: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煤炭。
具体措施包括:
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给予授信;
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
强化目录管理、标准管理等手段的约束力,提高“白名单”、“黑名单”的信贷参考价值;
第二层面,具体针对五大产能过剩行业:
1;保:三类企业;
这三类企业是指: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
具体措施包括: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
制定银企对接行动方案,积极推动银企信息对接工作;
大力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
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
完善并购贷款业务,进一步扩大并购贷款规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对于暂时困难、未来现金流有合理市场预期的工业企业,通过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有效降低其债务负担和杠杆率。
2;压:三类企业。
具体包括:手续不合法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
具体政策包括:停贷、停授信、强制破产清理。
趋势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
上一轮中国呆坏账核销大潮还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堪称史上最大一波国企改革登场,中央以极大的决心、魄力和代价启动了一轮主动出击的国企破产、重整、下岗、债务核销的改革计划,现在看这一国企改革计划,虽然当时代价巨大,但却让此后的中国经济收益匪浅。
不过,这仍是一次不彻底的国企改革,而且当时的“入世红利”和投资驱动的“黄金十年”熨平了改革的阵痛。但这一次启动的供给侧改革,则面临不一样的局面:要解决的问题更复杂了,但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还没有来到窗口期。
但要完成这次供给侧改革,对落后产能的彻底淘汰,对僵尸企业的清理必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资源、信贷和金融资源解放出来,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方能见到成效。
因此,此次央行、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各银行要准备出手各种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但同时又要注意处置风险的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央行基调也是近年罕见: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加快核销进度,做到“应核尽核”。
从2014年到2015年,随着钢铁、光伏、造船等行业接连出现企业破产案列,其实银行已经启动了债务核销。只不过,在2016年,债务核销将会更加集中化和规模化。
以《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为喊话筒,央行在给一直畏手畏脚的商业银行松绑,意思是,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方面,要放开思想包袱,大胆干。
但债务核销将也将会是有选择的,具体看:
1;国有企业将会优先考虑。
一是因为国情;二是因为政策操作相对好推进;三是为了防止出现“恶意脱保”等负面效应,以及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道德风险”。
2;“僵尸企业”将会优先并坚决地予以考虑。
那些“类僵尸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将会更多的通过“多兼并少破产”的方针,推进债务重组。或者,干脆直接按照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进入破产程序。
不过,按照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的难点在于,究竟该如何界定僵尸企业?
呆坏账核销和处置是此轮去产能的关键点和敏感点,尤为关键,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如果没有明确清晰的界定和处置标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操作。
趋势四:不良资产、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开推
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两者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此前,关于资产证券化呼吁颇多,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大多是围绕一些优质资产进行操作。而进入不良资产和应收账款领域试水,是此次金融力量发力供给侧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不过,此次不良资产和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试验,不会得到很大力度的推开,范围应该也很小。毕竟因为涉及环节较多,而中国的诸多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中介市场尚不完善,良好的信用体系尚待很长时间的构建。
央行的态度也很谨慎:“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
此外,央行等8部委的文件还提出,加快推进住房和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
不管步子究竟能迈出多大,但改革毕竟又前进了一步。
同一天,央行发布2016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今年第一个月,央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创下历史记录。
这两个重大信号意味着,2016年刚刚开始不足两月,中国货币政策已经随着以去产能、去库存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发生重大改变。就此,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格局基本形成,具体总结,将呈现以下4个趋势,而这也正是央行联手八部委分文背后的4层深意。
一;整体货币投放量将会大幅提高;
二;工业信贷两极分化、产能过剩领域信贷更加两极分化;
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
四;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两者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
趋势一:2016年货币投放大幅提高
央行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万亿元和1.37万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
2.54万亿这一惊人的贷款记录,比中国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的2009年1月份,还要超出了9000亿。这是2015年10月开始取消存贷比政策后,银行的放贷冲动在各种主客观条下的一次大胆试验。
今年1月初召开的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等。其中,对货币政策操作的表述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从1月当月看,“稳健”不但变成了“宽松”,而且是“超乎想象的宽松”。
开年第一个月的放贷量,说明整个2016年都将会采取更为宽松货币政策,以确保工业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平稳运行双重任务所带来货币需求。尽管从2月份开始,货币投放增速会逐渐降下来,但第一个月的规模,已经确定今年全年的货币投放都要比2015年多很多。
从实际操作上看,2016年货币政策绝非稳健,而是非常宽松。当然,宽松是相对的。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了信贷有保有压的基调和具体领域。
简单从1月份信贷结构看,贷款直指实体经济。在实体贷款增加2.54万亿的同时,各类票据投放占比非常少,这与2009年1月的货币投放中,票据占比30%的情况形成了明显对比。说明,央妈对当前困难重重的实体经济的出手,比2009年更加“快、准、狠”。
当然,1月货币投放猛增也是有原因的。
历来每年1月份基本都是年度信贷投放最多的月份。而2016年1月份的天量货币投放,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季节性和需求猛增两个重要变量、
1;季节性因素包括两点:2015年12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3%,增速比当年11月末低0.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5979亿元,同比增长14.3%,比上月低0.6个百分点;普遍低于市场预期,这其中可能包括央行通过窗口指导进行的主动调控。但12月却是中央各种稳增长投资项目密集下放的窗口期。
货币投放的下降和项目投放的增加,这个一降一增之间所产生的信贷资金的供需匹配,亟需在2016年1月完成。此为季节性因素一。
其次,大量的稳增长投资项目在2015年最后两个月集中释放,中央财政资金已经到位,亟需信贷资金跟上。
同时,商业银行目前盈利能力降低,亟需提高盈利能力,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有两种途径:中间业务和放贷。放贷环节,在短期利息上升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只能增加放贷规模,1月份放贷,意味着全年的利息周期。此为季节性因素二。
2;需求猛增: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大量稳增长投资项目需求资金匹配,以便尽快开工;去产能和去库存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给工业实体带来的波动和阵痛,需要用信贷熨平,为破产清算、兼并重组、产能退出资金准备和机会选择。
当然,除了上述两点,2015年10月,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的取消,让银行的放贷冲动进一步释放。
不过,尽管有各种因素导致2016年1月份信贷猛增,但不妨碍,这对2016年全年货币政策操作的整体预判:宽松、谨慎的宽松、非常的宽松。
趋势二:信贷呈现明显两极分化
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两个层面的信贷差别化操作:
第一个层面是关于整体工业领域:
1;保:七大重点领域
这七大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等消费产业。
具体措施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金融业全方位服务、适当降低新能源汽车、二手车的贷款首付比例,合理扩大汽车消费信贷;
以及,鼓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加快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股债结合等资产管理产品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提供资金支持等。
2;压:五大产能过剩领域
五大领域包括: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煤炭。
具体措施包括:
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给予授信;
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
强化目录管理、标准管理等手段的约束力,提高“白名单”、“黑名单”的信贷参考价值;
第二层面,具体针对五大产能过剩行业:
1;保:三类企业;
这三类企业是指: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
具体措施包括: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
制定银企对接行动方案,积极推动银企信息对接工作;
大力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
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
完善并购贷款业务,进一步扩大并购贷款规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对于暂时困难、未来现金流有合理市场预期的工业企业,通过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有效降低其债务负担和杠杆率。
2;压:三类企业。
具体包括:手续不合法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
具体政策包括:停贷、停授信、强制破产清理。
趋势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
上一轮中国呆坏账核销大潮还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堪称史上最大一波国企改革登场,中央以极大的决心、魄力和代价启动了一轮主动出击的国企破产、重整、下岗、债务核销的改革计划,现在看这一国企改革计划,虽然当时代价巨大,但却让此后的中国经济收益匪浅。
不过,这仍是一次不彻底的国企改革,而且当时的“入世红利”和投资驱动的“黄金十年”熨平了改革的阵痛。但这一次启动的供给侧改革,则面临不一样的局面:要解决的问题更复杂了,但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还没有来到窗口期。
但要完成这次供给侧改革,对落后产能的彻底淘汰,对僵尸企业的清理必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资源、信贷和金融资源解放出来,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方能见到成效。
因此,此次央行、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各银行要准备出手各种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但同时又要注意处置风险的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央行基调也是近年罕见: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加快核销进度,做到“应核尽核”。
从2014年到2015年,随着钢铁、光伏、造船等行业接连出现企业破产案列,其实银行已经启动了债务核销。只不过,在2016年,债务核销将会更加集中化和规模化。
以《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为喊话筒,央行在给一直畏手畏脚的商业银行松绑,意思是,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方面,要放开思想包袱,大胆干。
但债务核销将也将会是有选择的,具体看:
1;国有企业将会优先考虑。
一是因为国情;二是因为政策操作相对好推进;三是为了防止出现“恶意脱保”等负面效应,以及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道德风险”。
2;“僵尸企业”将会优先并坚决地予以考虑。
那些“类僵尸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将会更多的通过“多兼并少破产”的方针,推进债务重组。或者,干脆直接按照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进入破产程序。
不过,按照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的难点在于,究竟该如何界定僵尸企业?
呆坏账核销和处置是此轮去产能的关键点和敏感点,尤为关键,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如果没有明确清晰的界定和处置标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操作。
趋势四:不良资产、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开推
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两者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此前,关于资产证券化呼吁颇多,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大多是围绕一些优质资产进行操作。而进入不良资产和应收账款领域试水,是此次金融力量发力供给侧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不过,此次不良资产和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试验,不会得到很大力度的推开,范围应该也很小。毕竟因为涉及环节较多,而中国的诸多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中介市场尚不完善,良好的信用体系尚待很长时间的构建。
央行的态度也很谨慎:“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
此外,央行等8部委的文件还提出,加快推进住房和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
不管步子究竟能迈出多大,但改革毕竟又前进了一步。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