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诗人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的一篇文章 《ABC》 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
答案:3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09 08:21
- 提问者网友:謫仙
- 2021-11-08 21:35
波兰诗人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的一篇文章 《ABC》 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11-08 21:49
其一,你所说的11个错误观念,准确说应该是"不合理认知",是心理学的认知学派所提出的概念。
其二,不合理认知,及相应的合理认知试举例:
1、自己绝对要获得周围的人,尤其是周围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因为人们在生活中有各自的立场和角度,有不同的价值观,所谓不同,就是存在互相冲突的成分。这样,你若想得到每个人喜爱和赞许,势必要使自己同时合乎这些相反的立场、价值观。这是不合逻辑的吧?假如,你的妈妈欣赏你的寡言、内敛,但你的爸爸希望你健谈、豪放,若他们同时在场,你不可能表现出这两种相反的性格来吧。这只是个简单粗陋的例子,而生活是无比琐碎丰富的,也许你的某一言辞不符合某人的观念,那人就会对你产生歧见,因此,试图讨好每个人是不现实的。)
2、要求自己是全能的,只有在人生道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成就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果要求自己全能、每个环节都有成就,这是很不现实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点,有可能活的很挣扎,产生过多不必要的失败感和负罪感吧。)
3、世界上有许多无用的,可憎的,邪恶的坏人,对他们应歧视和排斥,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两个点可以连成一条线,但两个点代表不了一条线,以此为例,两个点可以说是人身上好和坏的两个极端成分,但在这中间,还有许多中间的过度成分。一条线才是一个人的全部,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因此,不存在绝对的好人和恶人。)
4,当生活中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有大难临头的感觉。(其实,这种感觉也难免,但可以用理性来战胜这种感觉。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不如意应以积极心态应对,不必太过如临大敌,否则,心理压力会过大,导致做事效率低,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
5,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困苦,人的责任和压力太重,因此要设法逃避现实。
6,人的不愉快均由外在环境因素造成,因此人是无法克服痛苦和困扰的。
7,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准备它们的发生。(就好像最近四川发生了地震,大家都觉得很可怕,如果一个人老是担心地震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呀什么的,总是担心,这样会使自己处于焦虑状态,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其实,这条就是说,我们不要杞人忧天。)
8,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行为,而且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9,人是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的,因此,总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让自己依附。
10,人应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而伤心难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 (人应当有爱心、同情心…等此类好品质,但如果总是使自己卷入别人的情绪或麻烦中,并不是爱心的表达,对别人并无益处,也会带累自己的。举例说,即使不是很远的他人,是自己的儿女,如果过度的投入关心,也会使子女感到负担的,对我们自己来说,则是失去了自我的精神世界。)
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和完美的解决办法,一旦不能如此,就十分痛苦。
其二,不合理认知,及相应的合理认知试举例:
1、自己绝对要获得周围的人,尤其是周围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因为人们在生活中有各自的立场和角度,有不同的价值观,所谓不同,就是存在互相冲突的成分。这样,你若想得到每个人喜爱和赞许,势必要使自己同时合乎这些相反的立场、价值观。这是不合逻辑的吧?假如,你的妈妈欣赏你的寡言、内敛,但你的爸爸希望你健谈、豪放,若他们同时在场,你不可能表现出这两种相反的性格来吧。这只是个简单粗陋的例子,而生活是无比琐碎丰富的,也许你的某一言辞不符合某人的观念,那人就会对你产生歧见,因此,试图讨好每个人是不现实的。)
2、要求自己是全能的,只有在人生道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成就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果要求自己全能、每个环节都有成就,这是很不现实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点,有可能活的很挣扎,产生过多不必要的失败感和负罪感吧。)
3、世界上有许多无用的,可憎的,邪恶的坏人,对他们应歧视和排斥,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两个点可以连成一条线,但两个点代表不了一条线,以此为例,两个点可以说是人身上好和坏的两个极端成分,但在这中间,还有许多中间的过度成分。一条线才是一个人的全部,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因此,不存在绝对的好人和恶人。)
4,当生活中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有大难临头的感觉。(其实,这种感觉也难免,但可以用理性来战胜这种感觉。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不如意应以积极心态应对,不必太过如临大敌,否则,心理压力会过大,导致做事效率低,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
5,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困苦,人的责任和压力太重,因此要设法逃避现实。
6,人的不愉快均由外在环境因素造成,因此人是无法克服痛苦和困扰的。
7,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准备它们的发生。(就好像最近四川发生了地震,大家都觉得很可怕,如果一个人老是担心地震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呀什么的,总是担心,这样会使自己处于焦虑状态,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其实,这条就是说,我们不要杞人忧天。)
8,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行为,而且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9,人是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的,因此,总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让自己依附。
10,人应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而伤心难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 (人应当有爱心、同情心…等此类好品质,但如果总是使自己卷入别人的情绪或麻烦中,并不是爱心的表达,对别人并无益处,也会带累自己的。举例说,即使不是很远的他人,是自己的儿女,如果过度的投入关心,也会使子女感到负担的,对我们自己来说,则是失去了自我的精神世界。)
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和完美的解决办法,一旦不能如此,就十分痛苦。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鸽屿
- 2021-11-08 23:22
将字母比拟为人
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或曰人际关系的问题
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或曰人际关系的问题
- 2楼网友:动情书生
- 2021-11-08 22:13
希姆博尔斯卡,即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Wislawa Szymborska) , 1923 年 7 月 2 日生于波兰波兹南省库尔尼克的布宁村。 1931 年举家迁居克拉科夫,从此希姆博尔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姆博尔斯卡在地下秘密学校完成中学学业,随后在铁路部门工作。 1945 年波兰解放后,希姆博尔斯卡进入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同时开始写作,在《波兰日报》的青年副刊 ( 斗争》上发表了她的第一首诗《寻找词句》 (1945 年 ) 。 1952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们为什么活着 ) ,并于同年被吸收为波兰作家协会会员。 1953 年成为《文学生活》周刊的编委,并主持该刊的诗歌部达 20 多年之久。 1954 年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诗集《询问自己》,并获当年的克拉科夫城市奖。 1956 年以后,希姆博尔斯卡相继出版了诗集《呼唤雪人》 (1957 年 ) 、 《盐》 (1962 年 ) 、 《一百种乐趣 ) (1967 年 ) 、 《任何情况》 (1972 年 ) 、 《巨大的数字》 (1976 年 ) 、《桥上的人》 (1986 年 ) 和 ( 结束和开始》 (1993 年 ) 。由于希姆博尔斯卡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她先后获得了波兰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文学二等奖 (1963 年 ) ,德国的歌德奖 (1991 年 ) ,赫尔德奖 (1995 年 ) 。 1995 年波兹南的密茨凯维支大学还授予她“名誉博士”称号。
其中各种字母分别是几种不同情绪。
其中各种字母分别是几种不同情绪。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