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清远历史】有关清远的历史要写一篇家乡的历史文章,1...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23:10
  • 提问者网友:却不属于对方
  • 2021-02-09 05:43
【清远历史】有关清远的历史要写一篇家乡的历史文章,1...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煞尾
  • 2021-02-09 07:16
【答案】 清远”两字连用,始见于晋,意为清明广远.《晋书·王导传》云:“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而作为政区之名的“清远”,则最早出现于我市,从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启用至今,已历1500余个悠久岁月.中经三个演变阶段:梁武帝置清远郡,始使“清远”以辖县的政区形象知闻于世;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置清远县,“清远”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远市,“清远”之名又获得升格使用,现新建的清远市已到“弱冠之年”,是一个活力四溢的年轻的地级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宿县虽比清远郡早600多年出现,但后在其地置郡时却不用其为郡名,仅作为清远郡属县之一保留其县名(辖境较前大为缩小);而当隋撤销清远郡时,老牌的中宿县竟被新置的清远县所取代而从历史上消失,其时原清远郡地还有一个政宾县与新置的清远县并存,但33年后因其省入清远县也同样永久地归于消失.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变迁说明世人对“清远”之名情有独钟.遗憾的是这么一个深受青睐的名称却无人破译过其来历,致使后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余潜究于此多年,始悟“清远”之名源之于水.水者,北江河水也.
    因水而名是古代临河县邑习见的取名手法,如曲江、翁源、三水、四会以及我市古代的浈阳、含洭等县名.清远县前身中宿县,取名亦跟北江河水有关.今版《清远县志》援引历史传说云:汉初,二、五、八月,潮水上涨至禺峡(今飞来峡),逐浪返五羊城一宿而至,故飞来峡又名中宿峡.“中宿”之名源于海潮上涨而得,属水情地名.这是特定情况下的北江水情,非常态下的北江水情,常态下的北江是一条水量丰沛而水质清冽的河流.
    北江古称溱水.这个名称出现于汉,一直流行到唐宋,唐宋史书都以“溱水”为北江正名.溱者,众也,多也,以“溱”名江,盖言北江水源丰沛也,属水量河名.此名称与实际相符合.据《广东省韶关市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称:北江水系“径流总量为312.8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023毫米.平均每人拥有径流量为7426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拥有量的2.1倍和2.9倍,但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按每亩耕地拥有水量计算,则韶关数字最高,达8323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2、4.8和3.6倍.”由此可见,北江的水量是相当丰沛的.
    北江河水不仅水量丰沛,而且水质清冽,因为其上游河段多是石山峡谷,两岸森林茂盛,入河的泥沙量较少.关于北江水质之好,留传至今的历代赞美诗句可作生动的见证.“澄碧源之见底,耸翠壁之临危”,是迄今所见的吟咏飞来峡水质清冽的最早诗句,作者江总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闻人.见之于唐宋的诗句有:“两峰支碧汉,一水抱清湾.松老龙犹在,波澄势自还”(唐·沈佺期《峡山》);“永愿依胜侣,清江乘渡杯”(唐·徐浩《宝林寺》);“意闲门不闭,年去水空澄”(唐·杨衡《题峡山寺》);“澄江诘曲峡中天,远使归来驻画船”(宋·章得象《峡山飞来寺》);“古寺清江上,维舟夕照前”(宋·高绅《峡山》);“云水连晖还接影,瞑禽西去复东来”(宋·向子諲《峡山飞来寺》)等等.明清时期更多,本文不作累述.上述诗句中多用“清”、“澄”字眼描绘北江河水,清者,纯净无杂质也;澄者,清澈之意也.由此可见,北江水质已久负盛名.
    北江出飞来峡后,西南流经洲心伦洲岛后折向西北,至附城转为东西流向过清城,之后再转向西南缓流而去.飞来峡之南地势平坦,北江入此流速缓慢,漫江碧透,清波相逐,大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气象.若临江登高眺望,会令人自然生发出“一水远赴海”(唐·李翱《峡山寺》的感慨来.遥想南梁时期的清城先民也定会生此同感,故有可能将“清”与“远”两字联系起来,适逢此地置郡,遂以“清远”名之,实是甚合情理的事情.此名称将水质与水向寓于一体,极富诗情画意.幸哉,余总算悟出了个中奥秘:清远者,乃清江流远也!
  末了,附言一句,此乃一己之主见,不一定准确,“清远”究竟因何得名,还望对此感兴趣的人士参与研讨,各抒高见;如能经过议论,达于共识,岂不幸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迟山
  • 2021-02-09 07:26
哦,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