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格律诗句偶数字作拗时如何救拗?五言格律诗句中2、4字或七言格律...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4 08:04
- 提问者网友:富士山上尢
- 2021-02-13 23:21
【拗】格律诗句偶数字作拗时如何救拗?五言格律诗句中2、4字或七言格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荒野風
- 2021-02-13 23:57
【答案】 可在本句救,也可在下句救.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救.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能不论.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救.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能不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2-14 00:53
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