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闺怨》的意象和意境是什么
答案:3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5 09:46
- 提问者网友:你挡着我发光了
- 2021-04-15 06:45
王昌龄的《闺怨》的意象和意境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4-15 07:58
王昌龄的《闺怨》的意象是心(悔教夫婿觅封侯)与景(陌头杨柳色)来表达了意境。也就是诗的题目《闺怨》。
原诗: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人用简洁而明了的手法把闺中少妇春日上翠楼看到田间小路上柳枝吐绿,万物生翠的情景,触景生情,把闺怨、闺愁,为谁梳妆和孤单的心情用一个“悔”字表达出来。
原诗: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人用简洁而明了的手法把闺中少妇春日上翠楼看到田间小路上柳枝吐绿,万物生翠的情景,触景生情,把闺怨、闺愁,为谁梳妆和孤单的心情用一个“悔”字表达出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玩家
- 2021-04-15 08:35
意象:少妇、春日、翠楼、杨柳
意境: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3]
意境: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3]
- 2楼网友:毛毛
- 2021-04-15 08:19
原诗是——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字面意思是: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为了建功封侯封妻荫子而让丈夫离开家门出外谋求功业。
从赏析的角度来看,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人们都希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这是一条“觅封侯”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家族和家庭得到荣耀。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呢?美好的春日里,本来该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美丽的少妇却独自在闺中,女为悦己者容,可此刻精美的梳妆有谁欣赏?独自登上楼台,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那杨柳的枝条飘扬,诉说着离愁别绪,也引起了满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纵有功业千秋说,我最好的年华,你却不在我身边。
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从“不知愁”,经过“凝妆”“上翠楼”“忽见”杨柳色,最终转变为“悔”,可是,悔之已晚,恨不当初啊。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字面意思是: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为了建功封侯封妻荫子而让丈夫离开家门出外谋求功业。
从赏析的角度来看,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人们都希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这是一条“觅封侯”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家族和家庭得到荣耀。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呢?美好的春日里,本来该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美丽的少妇却独自在闺中,女为悦己者容,可此刻精美的梳妆有谁欣赏?独自登上楼台,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那杨柳的枝条飘扬,诉说着离愁别绪,也引起了满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纵有功业千秋说,我最好的年华,你却不在我身边。
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从“不知愁”,经过“凝妆”“上翠楼”“忽见”杨柳色,最终转变为“悔”,可是,悔之已晚,恨不当初啊。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