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无想时你在哪里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06-01 07:29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低血压的长颈鹿
- 2021-06-01 08:46
我狠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高峰妙禅师公案:
“师二十更衣入净慈立三年死限学禅,一日父兄寻访,巍然不顾。(二十岁出家学禅努力,父兄来了都不顾。)二十二请益断桥伦,令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于是胁不至席,口体俱忘,或如厕惟中单而出,或发函忘扃鐍而去。(二十二岁参访断桥伦禅师,叫他参话头,即日夜不懈,不眠不休。)时同参僧显慨然曰:吾已事弗克办,曷若辅之有成,朝夕护持惟谨。(时同参道友被他精进用功的精神所感动,志愿对他护持。)时雪岩钦寓北磵塔,欣然怀香往扣之,方问讯即打出闭却门,一再往始得亲近,令看无字话,自此参扣无虚日。(参访雪岩钦,一开口就被打出去,好几次以后,才教他看无字话头。)钦忽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声未绝即打,如是者不知其几,师扣愈虔。(钦禅师忽问他拖死尸的是谁,未及回答就打他,每每如此,他却更诚心。)值钦赴处之南明,师即上双径参堂半月。(到禅堂坐禅半月。)偶梦中忽忆断桥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疑情顿发,三昼夜目不交睫。一日少林忌(达摩祖师诞辰),随众诣三塔讽经次,抬头忽睹五祖演和尚真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元来是这汉(反反复复原来是这个家伙)。蓦然打破拖死尸之疑。(悟了!)其年廿四矣!解夏诣南明(去见雪岩钦和尚)。钦一见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到这里?师便喝,钦拈棒(老和尚见他一喝,手里抓住棒子,要打过去了。)师把住云:今日打某甲不得。(今天可不能打我,你会打错人哦!)钦曰:为什么打不得?师拂袖便出。(就是这样答复雪岩钦,换句话说,表示他悟了。)翌日,钦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云:狗舐热油铛。(这个问题等于狗舐热油铛一般,舌头伸出来,口水在滴,舐嘛,太烫!不舐嘛,实在香!舍不得走。)钦曰:你哪里学这虚头来?师云:正要和尚疑着(骂师父,我正要你对我起疑情)。钦休去(老和尚不理他了),自是机锋不让。”
“次年,江心度夏(到江心寺)。一日,钦问:日间浩浩时,还做得主么?师云:做得主。又问:睡梦中做得主么?师云:做得主。又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师无语。(完了,闷住了,是做不了主,白天清醒时,晓得起心动念处。该发脾气时,唉!不对,瞋心,去掉。虽然压得很痛苦,总算做得了主。做梦时,也做得了主,了不起了。但是无梦无想时如何?师父这一问问住了。高峰妙自认为悟了的,所以师父拿棒子打他,他抓着师父的棒子,翘头翘脑的,那么有自信,现在无话可说了。)钦嘱曰:从今日去,也不要汝学佛学法,也不要汝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这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处安身立命。(老和尚慈悲,晓得以前对他那一套没有用,现在换个轻言细语对他讲。)丙寅冬遂奋志,入临安龙须,自誓曰: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这一着子明白。”
这地方你没有悟到,好了,当你到了荣民总医院,氧气一拿掉,最后一口气不上来时,你在哪里安身立命?还有你没有?这个地方没有悟到,白学!白天念阿弥陀佛,碰你一下,阿弥陀佛,还好;推你一下,也阿弥陀佛,还没发脾气;到了夜里做梦时,讨厌!没有阿弥陀佛了,梦里照样发脾气,贪瞋痴都来。就算梦里做得了主,无梦无想时,你在哪里?做不了主了,佛白学了。老和尚的一段话,轻言细语,何等的慈悲,他自己也是过来人,我们要研究,我怎么睡着的?怎么醒来的?你说:我晓得怎么睡着,那时你一定没有睡。你说你晓得怎么醒来的,那时你早醒了嘛!这是科学的问题。这一段搞清楚了,才可以了“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然后六道轮回可随意来往自如,三界六道任意出入,地狱也可以去玩玩,没有关系,只要你有这个本事。因此,高峰妙发了志,狠下心来,决定要明白此事。
“因同宿友推枕堕地作声,廓然大彻。”枕头掉到地上,碰!一声,他大彻大悟了,才晓得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主要人在枕头里头吗?你们回去参参看。
摘自 http://www.hhfg.org/xxsz/f71.html#第二十一讲
前两天,我看南师的书时,看到这里一直不明白。后来,我把整个篇章看完了。也没有想明白。于是,我试着把这个问题发到网上的一些佛群请教。有好几个答案给了我。其中只有一个人的答案是对。就是心中无佛即己成佛。奈何当时,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昨晚,我不知为什么睡不着。于是,我重新翻开南师的书,把里面的内容再认认真真看了几篇,但是,还是不明白。今天早上,我偶尔在他的书中看到另一段话
广说如经,嗢柁南颂:云何等持善巧?谓于空等三三摩地,得善巧故。所谓等持,就是真正证到空,证到真正的性空境界。有些是真空,有些是假空。如道钦禅师所云,硬把念头压下去,看起来也觉得空,但那是假空,第六意识硬压下去,不是真的。
云何非等至善巧?谓于胜处,遍处,灭尽等至不善巧故。胜处,指最好的境界;遍处,空的境界有偏,不圆满;善巧是方便的意思。这里说,要进入那个境界就立刻进入,不似我们瞎猫撞到死老鼠,是碰上的。
云何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谓于十种遍处等至,及无想等至。
云何为住?谓善取能入诸三摩地,诸行状相,善取彼故,随其所欲,能住于定。于三摩地无复退失,如是若住于定,若不退失,二俱名住。
什么叫住的境界?什么叫入定、住定、出定?前一段讲如何进入定的境界,进入定境后,如何能住在定的境界中。这要靠我们在知识理论上认识清楚,进入定的行(心理行为)状(定境的现状)。
善取彼故,入定、住定不是不著相,硬是有点著相,可是不是凡夫的著相,是住在那个定上的著相。你一定,当然是住相了。这个住相要善取彼故,随其所欲,能住于定。看你对哪一种定境喜欢,就住在哪个定境上,这个喜欢不是烦恼妄想的喜欢,是看我们现在的需要。
终于想明白了。智不住世间,悲不入涅槃。
世间,涅槃都是相。
这个在他的书中也有论述,只是我的悟性太差了。。。。。他在以后的篇章中己说得很明白了。我还是有糊涂。
以下,就是后面的篇章了:
一切智品第四: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大乘修道,般若成就,即禅宗所讲的顿悟法门。
现证无我慧所摄持,复是小乘现观种类,即一切智相,界遍一切圣者皆有。观待世俗事是破有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观待世俗事是破寂灭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悲不住寂灭之道相智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
现在讲大乘,就是禅宗所谓立志顿悟。你天天求悟,悟了干吗!不悟多好,不悟这个世界很好玩,悟了以后世界如梦,那还有什么好玩的。不好玩何必学呢?学佛修道有两个目标: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大乘佛菩萨的境界是,智不住世间,悲不入涅槃。简单一句话,悲智双运就是菩萨道,再换句话说,就是智悲双修之道。到了智慧圆满、福德圆满,就是佛的果位,智悲双运也就是这个道理。
修道的人,第一步功夫先证到“无我”。这个智慧境界所饮食的,有小乘现观种类,即小乘境界见到空一切智相,见到空的境界。这个范围,凡是圣人界遍一切圣者皆有——凡是圣人都见到空的这一面。这句话讲得多痛快,也最伟大。凡是圣人,不管儒家、道家,乃至其他宗教,一定见到空的一面,才能够称圣。
观待世俗事是破有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看世俗很厌烦,要出世修道叫观待。待是相对、对待的意思。
世俗的事情拿空来破它,是有边。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理论上达到智不住三有,见地上见到空,如落在空的一边也是小乘,更何况你那个空的境界还不究竟。见到空的人就是憨山大师所讲: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大乘见到空的人,就是观自在菩萨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不二,是智不住三有之道智相。这个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于佛的果位。悲不住涅槃的道理也是一样。
菩萨一切智道般若波罗蜜多,由慧故不住生死此岸,由悲故不住涅槃彼岸,于彼二岸中间亦胜义不住,以是双破二边,现证空性智所摄持之现观故。
证道的人,就是禅宗讲悟道,悟个什么?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悟道了以后,智不住生死,悲不入涅槃,“涅槃生死等空花”。船子诚接引夹山的话:“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就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
中国禅宗真正证道、见道的那些人,不是只有一点清净,或一点意念偏空的境界而已。所以我们应多注意临济、曹洞等创宗立教的修持与见地。石成金录的“禅宗直指大事因缘”,也要仔细看过。他所引证的例子都是非常好的,都是讲实际修持,实际证到与经典相合的境界。那才算是开悟、证道,不是一点小因缘、小境界、小清净、或一点小空,就认为自己是悟了。
色蕴等空性,三世所系法,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
大家虽然在修持,但都还没有把色法这一面搞清楚,如果四大所构成的物质世界破不了,要说成道,那是自欺之谈。物质世界怎么去空它?吃饭也是色法,这个吃饭的色法不装下去不行,不然人就会断气的,有这样严重。你怎么去空它呢?色受想行识五蕴,为什么色法摆在第一位?就因为这一蕴很难破,蕴者蕴藏在那里,牢牢的,又译为阴,看不见,翻译得很有意思。
色蕴等空性,我们大家学佛,偶然把第六识一念清净,叫它空一下也还容易,但是色法就是空不了,怎么样去空它?非修证不可。
三世所系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众生,这个三世真把我们困住了。色蕴,物质的力量都把我们挂在那里,不但是今生所系法,连过去、未来都把我们吊着。说某人有神通,你只要问他一句,什么是这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保证他讲不出来,因为人不管在梦中也好,神通也好,神经也好,他讲得出来的,都是人想得出来的东西。那个想不出来的,就是没有看过的。从各宗教的立场就可以看得出来,外国的神、外国的天堂,都是外国样子;中国的神,是中国的样子。每个地区文化思想不同,天堂都跟着变。从这方面来研究真是有趣,我们的玉皇大帝就是我们人格化的神,而且还可以指挥地下。还有城隍,同我们的行政组织一样,西方的上帝是西方的人格化,天堂同西方的组织也是一样的。最后归结到书中的偈子:色蕴等空性,三世所系法。
我们的思想和学问,都跳不出物理世界的范围,那要怎么跳出三界外呢?